脑动脉瘤:血管“炸弹”,早防有诀窍!

脑动脉瘤:血管“炸弹”,早防有诀窍!
作者:吴杰   单位: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
117

据统计,我国脑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2%-5%,其中约有1/3的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后未能及时救治而死亡,幸存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遗留残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毫无症状,甚至不知道自己体内潜藏着这样的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脑动脉瘤,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并远离这颗“血管炸弹”。

一、脑动脉瘤:从“鼓包”到“爆炸”的危机1.血管为何会“鼓包”?脑动脉瘤的形成与血管壁的“三重打击”密切相关:

先天缺陷:约10%的患者存在血管壁中层发育不良(如弹力纤维缺失),就像“豆腐渣工程”的血管壁更容易鼓包。

血流冲击:高血压、动脉硬化会导致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增大,尤其是动脉分叉处(如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长期高压可能“吹大”薄弱区域。

炎症损伤:吸烟、高脂血症会引发血管慢性炎症,破坏血管壁结构,加速动脉瘤形成。

2.破裂的“导火索”动脉瘤破裂往往毫无征兆,但以下情况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血压骤升: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时,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冲破瘤壁。

激素变化: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3-4倍。

先天畸形:如动静脉畸形(AVM)患者常合并动脉瘤,风险叠加。

3.破裂后的“生死时速”动脉瘤破裂后,血液会涌入蛛网膜下腔,引发剧烈头痛(俗称“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猝死。首次破裂的死亡率约为30-40%,若未及时治疗,2周内再次破裂的风险高达20%-30%,死亡率则超过70%。

二、高危人群:这些特征需警惕脑动脉瘤的发病率为3%-5%,但并非人人平等。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1. 年龄与性别:40-60岁女性更易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2. 家族史:若直系亲属中有动脉瘤患者,本人患病风险增加3-7倍。

3. 吸烟史:吸烟者患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4倍,且与吸烟量正相关。

4. 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加速血管壁损伤。

5. 多囊肾患者:这类遗传病常合并颅内动脉瘤。

自测小贴士:

若你有高血压、吸烟史,且近亲中有动脉瘤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头颅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者CTA(CT血管成像)筛查。

三、早防早治:五招拆弹虽然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医学筛查,可显著降低风险。

1.控制血压,稳定血管“地基”

每日监测血压,目标值<130/80 mmHg。

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

警惕“隐形高血压”:夜间血压升高更易损伤血管,建议动态血压监测。

2.戒烟限酒,远离血管“腐蚀剂”

吸烟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戒烟后10年,动脉瘤风险可降至非吸烟者水平。

酒精摄入量男性≤25g/日,女性≤15g/日(约啤酒1听/红酒1杯)。

3.合理饮食,给血管“减负”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全谷物、蔬菜、水果),减少胆固醇摄入。

补充Omega-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有助于抗炎。

避免高盐饮食(每日<5g),减少血管钙化风险。

4.科学运动,增强血管“韧性”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避免憋气发力动作(如举重),以防血压骤升。

推荐“血管体操”:每天早晚用冷水交替洗脸,促进血管弹性。

5.定期筛查,揪出“隐形炸弹”

高危人群(如多囊肾、家族史):建议35岁后每年行头颅MRA检查。

普通人群:50岁后若从未筛查,可考虑行CTA(CT血管造影)或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已发现未破裂动脉瘤:根据瘤体大小、形态、位置,由神经外科医生制定随访或治疗计划(如弹簧圈栓塞、夹闭术)。

四、治疗:从“拆弹”到“防弹”随着医学进步,脑动脉瘤的治疗已进入“精准时代”:

1.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微导管将弹簧圈填入瘤腔,阻断血流,创伤小、恢复快。

2.开颅夹闭术:用钛夹夹闭瘤颈,适用于复杂动脉瘤,但需开颅。

3.血流导向装置:新型支架可改变血流方向,促进瘤体血栓化,适用于宽颈动脉瘤。

患者故事:

52岁的李女士因突发剧烈头痛入院,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进一步检查发现前交通动脉瘤(直径8mm)。通过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术后3天即可下床活动,随访1年未见复发。

五、误区澄清:这些“常识”可能是错的!误区1:“动脉瘤一定会破裂,不如早点手术”

真相:未破裂动脉瘤的年破裂率约为1%-2%,需结合瘤体大小、形态、症状等综合评估。

误区2:“手术风险太高,不如保守治疗”

真相:对于高破裂风险动脉瘤,积极治疗的预后优于保守治疗。

误区3:“动脉瘤切除后就不会复发”

真相:新发动脉瘤的风险仍存在,需定期复查。

结语脑动脉瘤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尤其是高危人群积极进行筛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够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将这颗危险的 “血管炸弹” 拒之门外。

2025-08-2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