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作为人类的一种典型慢性高血糖代谢病,要想实现长期有效的疾病管理,便需从饮食、锻炼、药物、监测、心理等各个层面着手,来共同保持患者的血糖水平。在社会生活中,糖尿病成为一根无形的缰绳,缠绕束缚着我们的生活。但无需恐慌,在我们自己的力量之下,只要掌握正确的生活技巧,便可以完全把糖尿病束缚住,使我们能够拥有美好的生活!
一、饮食管理:血糖稳定的基石
科学的膳食计划能让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保持优良的营养状况。基本的规则就是需关注膳食的热能,依据人的体重、年纪、性别、体力活动等要素计算出应摄入的热能。在计算的过程中还需要参考一下饮食习惯等其它方面的因素,按照日常的生活规律有计划地安排饮食。碳水化合物占日供能量的45%~60%,蛋白质占日供能量的15%~20%,脂肪占日供能量的20%~30%,尽量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全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它们所含的多为较慢的糖分;禁食富含高糖、高脂、高盐的食品(例如各类甜点、油炸品、加工食品)。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纤维素(蔬菜、水果),因为纤维素能减缓糖分吸收,而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主要包括蔬菜、全谷物、豆类、水果等。每日定时定量进食,三餐加2~3次小食,避免单次进食量过多,加重胰腺负担。
二、运动管理:激活身体的控糖密码
恰当锻炼有助于调节血糖。糖尿病患者适宜的锻炼方法包括呼吸运动和抗阻力运动。例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呼吸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而举重、伸展等抗阻力运动能加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每次锻炼时间保持在30~60分钟,强度适中,可以根据心率状况来判定。锻炼前要检测血糖,避免空腹或血糖过低时进行锻炼。运动过程中及时补充水分,运动结束时刻关注血糖的变化,需给予相应的碳水化合物;若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或高危人群,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来开展运动。具体建议如下:成年T2DM患者可以遵守“1,3,5,7,9”的运动原则,也就是说餐后1小时运动,运动时间≥30 min/次,每周运动≥5天,运动时脉搏≤(170-年龄)次/min,长期坚持才能发挥很好的降糖作用。但如果患者的病情不太稳定,则不要进行运动。
三、血糖监测:糖尿病管理的关键
血糖检测是糖尿病患者自我治理的关键环节。对于使用胰岛素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每日需多次监测,涵盖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等时段;而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适当减少频率。
血糖监测常用的有指尖采血法,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可以做到即时监测,能了解一定时间段内血糖的变化情况,监测是否平稳,适合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使用。可以记录血糖值和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情况,书写“血糖管理日志”,方便医生掌握血糖波动情况,调整治疗。另外定期做好血脂、心肺功能等检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学会如何预防低血糖发生的方法:如果已经发生了低血糖,按照15/15的原则:第一个“15”是立即补充15克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3-5块糖(水果糖、方糖)、4茶匙白糖冲水、150-200毫升含糖饮料(果汁、可乐)、1汤匙蜂蜜、3-4块苏打饼干。第二个“15”是补充后等待15分钟,期间静坐或平卧,避免活动。15分钟后测血糖,若血糖≥3.9mmol/L且症状缓解,恢复正常饮食;若血糖<3.9mmol/L或症状未缓解,重复补充15克碳水化合物,再等待15分钟并测血糖。第三个“15”是若血糖仍未恢复或患者意识模糊、昏迷,立即送医或拨打急救电话,切勿强行喂食,以防误吸。
四、药物管理:遵医嘱,科学用药
糖尿病患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不可任意增减药量或停药;胰岛素使用者要会注射,要懂得如何轮换注射部位;要了解所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一旦出现不适应该立即向医师咨询。患者还需要定期来医院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以及有关降糖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情况,随时与医生联系并接受诊治指导。
五、并发症预防:未雨绸缪,守护健康
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常见有脑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等,因此应该定期行眼底、肾功能以及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发现并发症早治早管。平时也应该注重足部护理,及时发现有无出现破溃或者是起水泡的情况,随时做好足部清洁、消毒、保持足部干爽等工作;
六、心理与社会支持:心灵慰藉与前行动力
糖尿病患者受疾病的影响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心理的问题,不良情绪同样可以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从而引起高血糖,二者之间互为因果。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办法来解决:1.接纳现实与目标管理:设定渐进目标;2.建立支持网络:加入糖尿病病友会,主动同亲戚朋友沟通交流以获得感情慰藉;3.专业心理干预:当有持续性情绪低落的时候就要找心理医生,在专业医师的帮助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或正念训练减轻压力。
七、生活方式调整:积极戒烟限酒,保证睡眠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少动,保持合理膳食和规律运动,可以预防糖尿病。40岁以上的健康人每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前期人群应每半年检查1次,超重者应严格管住嘴、迈开腿,使体重指数BMI小于24或减体重的7%以上,可以减糖尿病发病风险。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可能会长期存在,所以要全方位从饮食、运动、监测血糖、药物控制、预防并发症、心理调节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规范化的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只有科学规范地自我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到和常人一样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