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生命支持设备,但在为患者争取生命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这一严重并发症。本文将为您介绍ICU患者预防VAP的关键护理要点,让机械通气更安全。
什么是呼吸机相关肺炎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机械通气患者在气管插管或切开后48小时及以上发生的肺部感染。它是ICU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医院感染之一,多由细菌沿呼吸机管路、口咽部或胃内容物误吸进入下呼吸道引起。
ICU预防VAP的护理要点
严格气道管理,减少插管时间。气道是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主要入侵途径,因此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插管时应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操作,尽量缩短插管时间,减少对气道黏膜的损伤。通气期间应每日评估患者自主呼吸和拔管条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转为无创通气或拔管,以降低气管导管内细菌生长的风险。同时,保持导管套囊适当压力(通常20~30cmHO),既能防止漏气,也能减少分泌物误吸,是减少VAP发生的关键环节。
加强口腔护理,降低口咽部细菌负荷。口腔是细菌滋生的重要部位,机械通气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咀嚼吞咽功能下降,更容易导致细菌繁殖和生物膜形成。每日应至少进行2次规范化口腔清洁,推荐使用含0.12%~0.2%氯己定的漱口液,既能杀灭致病菌,又能抑制细菌黏附。护理时应轻柔刷洗牙龈、舌面和颊黏膜,避免损伤口腔组织。对于意识不清或吞咽反射减弱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并注意吸净残液,以防清洁液误吸入肺部。良好的口腔卫生可显著降低呼吸机管路内细菌负荷,从源头上预防感染。
保持床头抬高,减少误吸风险。机械通气患者常伴有胃排空延迟、食管括约肌松弛,如果平卧位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并被吸入下呼吸道,从而引发VAP。因此,护理中应保持床头抬高30°~45°,尤其是在肠内营养输注期间和结束后至少持续30分钟。这一简单的体位管理措施可有效减少胃食管反流和误吸的发生率。同时,需定期检查体位调整是否到位,并结合患者耐受程度合理调整角度,以在预防感染的同时避免血压波动、压疮等并发症。
规范呼吸机管路管理,防止污染回流。呼吸机管路、湿化器和冷凝水是细菌繁殖的温床。护理中应保持管路密闭,按规范周期更换(通常7天或污染、损坏时更换),避免频繁拆卸造成交叉污染。冷凝水应在远离患者端的最低点收集,并在清除时避免倾斜导致液体回流至气道。湿化器内应使用无菌蒸馏水,并定期更换与清洁。管路接头处如有分泌物污染应立即更换,必要时使用一次性管路。良好的呼吸机管路维护能显著减少外源性细菌侵入。
合理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清除分泌物的重要手段,但操作不当易引起缺氧、心律失常甚至感染扩散。应根据患者痰液性状和呼吸情况判断吸痰时机,避免不必要的频繁吸痰。推荐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既能在吸痰过程中维持呼吸机正压,又能减少病原体暴露和交叉感染风险。吸痰前应进行充分预氧合,操作中动作轻柔,负压适中(成人一般为80~120mmHg),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安全。
加强营养支持,提升免疫力。充足的营养是抵御感染的重要基础。ICU患者常因疾病应激、代谢亢进而出现蛋白质消耗过快、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护理中应配合医师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优先选择肠内营养,以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每日监测能量、蛋白质及微量元素摄入情况,必要时补充谷氨酰胺、锌等免疫相关营养素。对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应调整饮食质地或通过胃管给予营养,以防止误吸。良好的营养支持不仅有助于机体抵御感染,也有利于伤口愈合与康复。
早期活动与呼吸功能锻炼。长期卧床和机械通气会导致膈肌及呼吸辅助肌萎缩,肺泡通气减少,痰液不易排出,从而增加感染风险。护理中应在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协助进行早期活动,如被动肢体运动、床边坐起、床旁站立等。结合体位引流、胸部叩击、振动排痰等措施,促进肺部分泌物排出。对于清醒且配合度高的患者,还可进行呼吸训练器锻炼,增强呼吸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