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这样做才安全有效

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这样做才安全有效
作者:彭国蓉   单位: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 骨科
3634

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解决严重膝关节病变(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带来的疼痛与功能障碍,但手术成功后,科学的康复训练是恢复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和行走能力的关键。训练不当可能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假体松动,掌握安全有效的方法才能让手术效果最大化。

一、康复训练的核心原则:循序渐进,动静结合

术后康复需遵循 “循序渐进、动静结合” 原则。早期以消肿止痛、预防血栓为主,中期侧重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后期则以增强稳定性、适应日常活动为目标。

训练强度需依个人恢复情况调整,若训练后关节持续疼痛超 2 小时或肿胀加重,提示强度过大,应适当减量。同时要平衡休息与活动:早期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防止关节过度负荷;也不能长期卧床,以免关节粘连、肌肉萎缩。

二、术后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方案

(一)术后 1-2 周:消肿止痛,预防并发症

此阶段伤口未完全愈合,训练以轻柔活动为主,重点促进血液循环、防血栓和关节粘连。

踝泵运动:仰卧,双脚交替勾脚(脚尖上勾)和伸脚(脚尖下踩),每次 10-15 分钟,每天 3-4 次,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仰卧,双腿伸直,绷紧大腿前侧肌肉(膝盖后方贴紧床面),保持 5-10 秒后放松,每组 10-15 次,每天 3-4 组,能增强股四头肌力量,防肌肉萎缩。

被动屈膝训练: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用 CPM 机进行被动屈曲训练,初始角度 30°-45°,每天增 5°-10°,逐步达 90°,可防粘连、减轻疼痛。

(二)术后 2-4 周:增加活动度,强化肌肉力量

伤口基本愈合后,逐步增加主动训练,重点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控制力。

主动屈膝训练:仰卧,缓慢弯膝让脚跟尽量靠近臀部,保持 2-3 秒后伸直,每组 10-15 次,每天 3 组。活动困难时可手辅助,但避免过度用力。

直腿抬高训练:仰卧,伸直膝关节,将腿抬离床面约 30°,保持 5 秒后放下,每组 10-15 次,每天 3 组,能增强股四头肌和髋部肌肉力量,为行走打基础。

站立训练:助行器辅助下,双脚与肩同宽站立,重心在双下肢间缓慢切换,每次站 5-10 分钟,每天 2-3 次。站立时保持身体直立,避免膝关节过度弯曲或内扣。

(三)术后 1-3 个月:恢复功能,适应日常活动

此阶段需扩大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逐步过渡到日常活动。

步态训练:助行器或拐杖辅助下平地行走,步伐平稳防跛行,脚跟先着地再移重心至前脚掌,步幅由小到大,每天走 10-15 分钟,渐增至 30 分钟。

上下楼梯训练:先练上楼梯(健侧腿先上,患侧腿跟进),再练下楼梯(患侧腿先下,健侧腿跟进),每次 5-10 级台阶,每天 2-3 次,动作缓慢防关节受压过大。

膝关节抗阻训练:弹力带绕脚踝,做直腿抬高或屈膝动作对抗阻力,每组 10 次,每天 2-3 组,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避免禁忌动作:术后 3 个月内忌深蹲(屈膝超 90°)、跪姿、盘腿坐及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防假体松动或磨损。

保护伤口与关节:训练时伤口红肿渗液需暂停并就医;行走穿防滑鞋,避开湿滑地面防跌倒。

合理用辅助器具:初期借助行器或拐杖,肌肉力量恢复、行走平稳后再脱离。助行器高度以站立时手肘弯 30° 为宜,确保支撑稳。

结合物理治疗:关节肿胀明显可遵医嘱冷敷(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2-3 次);后期关节僵硬可热敷促循环,避开伤口。

定期复查评估:术后 1、3、6 个月复查,医生依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调整方案,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四、常见问题与应对方法

关节僵硬:术后 4 周屈膝未达 90° 可能是关节粘连,可增加被动屈膝次数,或在康复师指导下手法松动,忌暴力掰动。

肌肉无力:直腿抬高困难多因股四头肌萎缩,需坚持等长收缩和抗阻训练,从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

行走疼痛:早期轻微疼痛正常,若剧烈或伴肿胀,需减活动量,及时复查排除假体松动或感染。

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需耐心与科学方法,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选对训练内容并规避风险,才能安全恢复关节功能。多数患者经 3-6 个月规范训练,可独立行走、上下楼梯,重拾生活信心。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