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科护理辨证施护解疼痛 从复位到愈后全程护航

中医骨科护理辨证施护解疼痛 从复位到愈后全程护航
作者:​黄宇嫦   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中医院
5247

中医骨科护理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为核心,强调“筋骨并重、气血同调”,通过复位固定、中药调理、情志疏导等综合手段,实现从急性损伤期的疼痛缓解到恢复期的功能重建,最终达到“骨合筋舒、气血畅通”的愈后目标。本文将系统阐述中医骨科护理缓解疼痛的核心方法、患者配合要点,为骨伤患者提供全程护航的科学指导。

中医骨科护理缓解疼痛的核心方法

1.复位固定期

(1)中药外敷(根据损伤类型辨证用药)

初期(损伤48小时内,瘀血肿胀为主):采用“凉血止血、消肿散瘀”药膏(如双柏散、消肿止痛膏),以冷敷或凉敷方式外敷患处,减少出血和肿胀;

中期(损伤48小时后,瘀血化热):改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药膏(如活血止痛膏、三色敷药),温敷促进瘀血吸收,缓解刺痛;

注意:皮肤破损、过敏者禁用,每次外敷不超过6小时,避免皮肤灼伤。

(2)经络穴位干预(通过针灸、艾灸或穴位贴敷疏通经络)

急性疼痛:针刺“阿是穴”(疼痛点)、合谷、太冲等穴位,快速缓解痉挛性疼痛;

慢性隐痛:艾灸肾俞、足三里、阳陵泉,温通气血、濡养筋骨(适用于骨折愈合期或慢性骨病患者)。

(3)体位护理(根据骨折部位调整体位,避免压迫患处)

下肢骨折:抬高患肢15°-30°,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性疼痛;

脊柱骨折:卧硬板床,轴线翻身(避免扭曲脊柱),配合腰背部垫软枕缓解肌肉紧张痛。

2.功能恢复期

(1)中药熏洗与泡浴:选用“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中药(如艾叶、红花、伸筋草、透骨草)煎汤熏洗患肢,借助药力和热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僵硬、肌肉粘连引起的酸痛(适用于骨折拆除固定后或术后2周伤口愈合者)。

(2)推拿按摩与关节松动

轻柔手法:对损伤周围肌肉进行揉法、捏法,放松痉挛肌肉(如膝关节骨折后按摩股四头肌,预防肌萎缩);

关节被动活动:在无痛范围内缓慢活动关节(如肩关节前屈、肘关节屈伸),避免暴力操作,减轻活动时的牵拉痛。

(3)情志调护(“心身同治”止痛):骨伤患者常因疼痛产生焦虑、烦躁情绪,而情绪波动又会加重疼痛感知(“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护理中需通过:①移情法:引导患者听音乐、读报、聊天,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②语言疏导:解释疼痛的病理机制(如“瘀血未散则痛,气血畅通则痛止”),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降低心理性疼痛阈值。

如何配合中医骨科护理缓解疼痛

1.遵医嘱用药与干预,不盲目“忍痛”或“止痛”

(1)中药服用:内服中药需“温服”(尤其是活血化瘀类药物),避免生冷空腹服用,若出现胃部不适可改为饭后服。

(2)穴位贴敷/艾灸后:贴敷处若有轻微灼热感属正常,若出现皮疹、水疱需立即取下并告知护士。

(3)拒绝“滥用止痛药”:急性剧痛时可短期服用西药止痛药(如布洛芬),但需与中药间隔1-2小时,避免掩盖病情(如骨折移位导致的“持续剧痛”需优先排查复位问题,而非单纯止痛)。

2.科学进行功能锻炼,“动静结合”促恢复

(1)早期(复位固定后1-2周):以“静”为主,进行未固定关节的轻微活动(如手指屈伸、足背勾伸),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痛。

(2)中期(固定拆除后):逐步增加主动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环绕),配合中医导引术(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二次损伤。

3.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食疗辅止痛”

(1)初期(瘀血肿胀期):宜食“活血化瘀”食物(如桃仁粥、山楂茶、清蒸鲈鱼),忌辛辣、生冷(如辣椒、冰饮),以免加重瘀血。

(2)中期(筋骨修复期):补充“补肝肾、强筋骨”食材(如黑豆、黑芝麻、核桃、排骨汤炖杜仲),促进骨痂生长,减轻筋骨酸痛。

(3)生活细节:避风寒(中医认为“寒邪凝滞经络,加重疼痛”),冬季注意患肢保暖;戒烟限酒(尼古丁会抑制骨折愈合,酒精易生湿热)。

总之,中医骨科护理通过“辨证施护”实现了对骨伤疼痛的全程干预,患者只需科学配合用药、锻炼与生活调理,即可在减轻疼痛的同时,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真正实现“骨愈、筋舒、痛止”的康复目标。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