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来,南方地区气候异常湿热,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暴发基孔肯雅热疫情,短时间内快速传播,病例激增超3000例。如何有效预防迫在眉睫。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蚊虫叮咬传播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流行,基孔肯雅源于当地土著语,为“屈肢痛”之意,生动描绘了患者因关节疼痛而被迫弯曲肢体的特征。主要流行于非洲、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传播范围逐步扩大。
基孔肯雅热有什么流行病学特点?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人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以及感染病毒的非灵长类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被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后,病毒可在其体内增殖,当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病毒可传播给新的宿主。
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持续30分钟或紫外线、碘伏、70%乙醇、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基孔肯雅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后有2-12天的潜伏期,随后疾病发作,进入急性期。急性期可持续5-10天,典型症状包括:①发热:突然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发热时可伴有畏寒、肢冷、寒战、肌肉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另外一部分病人还可见结膜充血或轻微畏光,如出现头痛、呕吐,应警惕脑膜脑炎。②关节痛:关节痛是基孔肯雅热最突出的症状,发热同时见多关节短时间内剧烈疼痛、肿胀,丧失功能,活动受限,尤其是手、腕、踝和趾关节,因关节疼痛较剧烈,导致患者被迫采取屈曲姿势。③皮疹:一般发病后2-5天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及足底出现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或者是紫癜等,部分患者有瘙痒,数日可自行消退,可有轻微脱屑。急性期过后,部分患者关节疼痛仍持续存在,进入慢性期,表现为持续性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造成不可逆的关节损害,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关节功能障碍者,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影响较大。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目前还没有疫苗预防基孔肯雅热,感染后也没有特效药治疗,因此,防蚊、灭蚊是关键。
1.个人防护:人群普遍易感,因此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的重要措施。尽量穿浅颜色的长袖衣服及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外出时可在皮肤及衣物上喷驱蚊剂;避免在清晨和傍晚蚊虫活动高峰期长时间逗留草丛、树林等蚊虫密集的地方;避免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住所安装纱窗、睡觉使用蚊帐,避免蚊虫叮咬;
2.治理环境:清除花盆、水桶、水沟、下水道等积水,防止蚊虫孳生;定期对室内外使用灭蚊剂灭蚊。
3.疫情防控: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应加强疫情监测,早发现,早隔离,就地治疗,其隔离期限应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热退,隔离患者的地方也应采取灭蚊、防蚊措施,减少传播机会,避免疫情扩散。
感染基孔肯雅热怎么办?
基孔肯雅热是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目前没有针对此病毒的特效药,目前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减轻症状及患者不适,促进疾病康复。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多饮水,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发热:对高热患者可采用温水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温,体温≥38.5℃时,可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复方锌布颗粒等退热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引起出血倾向。避免使用酒精擦浴。
3.关节疼痛治疗:关节疼痛明显者,可给予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疼痛。对于慢性关节疼痛患者,可予康复理疗,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4.其他治疗:如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者,可给予止吐、补液、补充电解质等对症处理;如出现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可给予相应的眼药水滴眼。
5.中医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柴葛解肌汤、荆防败毒散、清心凉膈散、蠲痹汤。发热时可予中药泡洗,恢复期关节疼痛者还可采用热敷、按摩、针灸、小针刀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