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的温度革命:手术室里看不见的生命保卫战

无影灯下的温度革命:手术室里看不见的生命保卫战
作者:​孔曙光   单位:潍坊市人民医院
9105

  在手术室里,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场与病魔的较量,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只为让患者重获健康。手术成功的关键,除了医生的精湛技术,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隐形敌人”——术中低体温,正悄悄影响着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

  什么是术中低体温

 术中低体温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核心体温低于36℃的现象,是麻醉和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大型手术中更为普遍。术中低体温可不是个小问题,它的发生率相当高。相关研究表明,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约有50-7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下降。体温就像人体的“温度计”,一旦低于36℃,就进入了低温状态。轻者可能会感到寒冷、不适,重者则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术后恢复。

  低体温,为何会找上门  

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①为减少细菌滋生和手术区域污染风险,手术室温度按要求通常控制在21℃-25℃,低温环境导致患者大量散热。②麻醉药物也是“罪魁祸首”之一。全身麻醉会抑制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机体无法有效产热或散热调节。③手术过程中消毒液擦拭皮肤、手术部位长时间的暴露、冰冷器械的接触、大量的输液和输血,会直接带走患者体内的热量。④患者自身因素:特定人群更容易发生低体温。例如年老体弱、婴幼儿、营养不良、低体重等,其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⑤其他:术前要求患者禁食禁水,加上心理紧张、焦虑等情绪影响也会令患者发生寒战。

  低体温,危害不容小觑  

低体温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①从生理角度看,它会导致患者的代谢率降低,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使患者的苏醒时间延长。②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影响手术视野的清晰度,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③免疫方面,低体温会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36℃是生命红线,低于此温度,感染风险翻倍,伤口愈合速度减慢30%,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④低体温易引发心律失常,体温≤35℃时室颤风险激增。⑤低体温带来的寒冷和不适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康复信心。

  术中体温保护,多管齐下

 为了对抗术中低体温,医护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体温保护措施。①环境控温,打造温暖空间:手术室会配备先进的温控设备,将室温调节至适宜的范围,一般维持在21℃-25℃。同时,使用加温毯、保温垫等设备,为患者营造一个温暖的小环境,持续为患者提供热量,减少热量的散失。②液体加温,温暖输入体内:在手术前,医护人员会将需要输入的液体和血液进行加温处理。通过专用的液体加温器,将液体温度调节到接近人体体温的37℃左右。这样,当液体进入患者体内时,就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带走热量,反而能为患者补充热量。③覆盖保暖,减少热量散失: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会使用保温性能好的手术单和被单,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的面积。对于非手术部位,会用温暖的毛巾或毯子进行覆盖,就像给患者穿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有效阻挡热量的散发。④监测体温,及时调整策略: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使用先进的体温检测设备,实时掌握患者的体温情况。一旦发现体温有下降的趋势,会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环境温度,增加保暖设备等,确保患者的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⑤麻醉苏醒期,加温系统继续工作,直到患者体温稳定在36℃以上,避免苏醒时因寒颤消耗能量。

  术前、术后这样做,您也能帮上忙

术前:提前告知医生您是否特别怕冷,或者有无手脚冰凉的问题;将首饰取下,避免干扰“体温检测仪”以及手术室智能加温毯工作;进入手术室前上厕所排尿,避免憋尿流失身体热量。术后:手术结束、进入恢复期后及时反馈寒冷感,如果感觉寒冷、发抖,及时告诉护士,可别硬撑!

体温是手术中无声的生命线,多一度温暖,多一分安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保护是一场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战斗。医护人员用他们的专业和爱心,为患者筑起了一道温暖的防线,让患者在手术中感受到关怀与呵护,为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