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有点意识就被摇醒,问我叫什么名字;好不容易又要睡着,护士又来拍我肩膀,让我睁睁眼睛……”不少经历过全麻手术的人,对术后苏醒期的“被打扰”印象深刻。甚至有人会疑惑:“就让我好好睡一觉不行吗?为什么总在叫醒我?”
为什么不能让你“睡个够”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终点,从麻醉状态恢复清醒的这段时间,医学上称为“术后苏醒期”,通常需要在麻醉恢复室(PACU)度过。这时候,你的身体就像刚经历一场“大战”,各个系统都在慢慢“重启”,但可能出现各种不稳定的状况。
手术结束时,你体内的麻醉药物还没完全代谢。这时的“睡着”,和平时的自然睡眠完全不同——更像是一种“药物诱导的抑制状态”,呼吸、心跳等生命功能可能随时“掉链子”。
这些“叫醒方式”其实是在“体检”
复苏室,我们叫醒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有明确的目的,不是随机“打扰”。常见的几种“互动”,背后藏着对你身体机能的细致评估。
1.“您叫什么名字?知道现在在哪吗?”——检查意识清晰度
这是最常问的问题,目的是看你的大脑皮层功能是否恢复。全麻会抑制大脑的高级功能,药物代谢过程中,意识会从“完全模糊”到“能简单回应”,再到“清楚表达”。
能准确说出姓名、知道在医院,说明大脑皮层开始“重启”;只能哼哼或摇头,可能还需要继续观察;完全没反应,就要警惕麻醉药物过量或脑水肿等问题。
2.“来,睁眼睛,握我的手”——评估肌肉力量和神经反应
麻醉药物会抑制骨骼肌功能,术后握手无力、眼皮抬不起来都很常见。但这些动作能直接反映药物代谢程度:能用力握手、睁眼持续5秒以上,说明肌肉力量在恢复,呼吸肌(也是骨骼肌)大概率能正常工作;手只能轻微动一下,可能呼吸还比较弱,需要继续吸氧;完全动不了,要警惕是否有神经损伤或严重电解质紊乱。
3.“深呼吸,再咳嗽一下”——保护你的呼吸系统
全麻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是“呼吸抑制”和“痰液堵塞”。麻醉药会让呼吸变浅、变慢,喉咙里的痰液咳不出来,可能引发肺炎甚至窒息。让你深呼吸,是看你的肺能扩张到多大;让你咳嗽,是测试咳嗽反射是否恢复。
4.“哪里疼?疼得厉害吗?”——提前干预疼痛和不适
手术结束后,随着麻醉药效减退,伤口疼痛会逐渐显现。我们在你半清醒时问疼痛,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而是想在疼痛加重前就控制住。疼痛不仅让你难受,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影响恢复。如果及时用止痛药,能避免疼痛“滚雪球”。
被叫醒时你可能有的感受和应对
被反复叫醒时,你可能会烦躁、乏力,甚至想发脾气。分享几个常见感受的原因,帮你更从容应对。
“头晕、想骂人”:麻醉药物影响大脑情绪中枢,加上身体不适,容易情绪波动。这是暂时的,不用自责,告诉护士“我有点烦躁”就好,我们会调整说话语气,减少刺激。
“嗓子疼,不想说话”:全麻时插过气管导管的患者,喉咙会有异物感。可以点头、摇头回应,不用勉强说话,我们会通过其他方式评估你的状态。
“眼皮重得睁不开”:这是麻醉未完全代谢的正常表现,不用强迫自己睁眼,我们会观察你的睫毛反射来判断意识恢复程度。
护士想对你说:“打扰”是为了更快“不打扰”
复苏室里的每一次呼唤、每一次轻拍,都是在给你做“动态监测”。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你保持清醒,而是确认你“有能力在清醒和睡眠间自主切换”,且无论哪种状态下,身体机能都能稳定运转。
就像学开车时,教练会不断提醒“看后视镜”“踩刹车”,看似啰嗦,实则是帮你养成安全习惯。术后苏醒期的“打扰”,也是在帮你的身体“重新掌握生存技能”。
当你能清晰回答问题、自主深呼吸、平稳控制疼痛时,我们会立刻停止频繁叫醒,让你安静休息。那时的睡眠,才是真正能帮助身体恢复的“修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