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原理及常见类型

中医针灸原理及常见类型
作者:田丹丹   单位: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
1021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近年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对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疾病预后具有积极价值。针灸作为中医医疗技术之一,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说过针灸,但是对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却不了解。为此,本次科普重点讲解有关中医针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针灸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针灸是传统医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的效果,从而达到改善病症、治疗疾病的目的。其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经络理论为针灸原理之一,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分布着经络,气血通过这些通道运行,以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保持经络通畅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针灸则是通过经络刺激,达到气血调节效果,实现疾病的治疗。经络理论作为中医针灸基础理论,是针灸疗法体现疗效的重要理论支持。

2.气血理论是针灸的关键原理之一,中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气血,其运行状态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针灸针刺能够刺激穴位,调节经络,确保周身气血能够正常地运行。

3.五行学说同样是中医针灸原理,作为古代哲学思想内容,五行学说同样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五脏和经络均相关。针灸治疗能够实现气血调节的同时,更能改善五脏健康状况。

常见的针灸类型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针灸的主要种类包括2种,其一,针法,该种方法基于中医理论指导,在医生指导下运用针具对人体腧穴进行直接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行针前,医师会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强弱来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常见的针刺方式主要包括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毫针刺法、芒针法、耳针法等。不同针刺方式均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其二为灸法,可分为艾灸和非艾灸。艾灸分艾炷灸(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灸(悬起灸和实按灸)、温针灸、温灸器灸。非艾灸有灯火灸。需要注意,艾灸过程中,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避免出现烫伤皮肤的情况。

针灸刺激,体内气血如何被调整

中医针灸能够基于经络及脏腑的关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特定的穴位实施刺激,能够实现机体气血流动,起到良好的气血调理效果。其中,穴位是与身体气血流动相关的关键部位,利用针刺,能够使气血在经络中有序地运动,实现气血平衡。

针灸在现代医学中有哪些应用

1.气血不足:气血不足的情况可以用针灸疗法来进行调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针对气血不足的调理,可在脾经、胃经、脾胃背俞穴上进行治疗,以达到补益气血的目的。临床上可选择脾俞穴、胃俞穴以及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可针刺脾经的原穴太白穴以及血海穴,以补益气血。艾灸疗法在改善气血不足方面同样有良好的价值。常用灸的位置,一般是胃经的足三里以及任脉的气海穴、关元穴。灸的时候,建议选择艾炷灸以及艾条灸,艾灸时间为15~30分钟。

2.睡眠:针灸是中医失眠的关键调理方式,在针灸期间,可以选择头部穴位,如百会穴、四神聪、太阳穴、神庭穴、印堂穴等部位,利用辨证治疗的方式改善患者睡眠状态。此外,还可以选择部分四肢穴位,其中以内关、神门、三阴交、合谷、太冲等为主,上述穴位配合针灸,能够疏通经络,平衡机体阴阳,促进脑部供血,使脑神经放松。

3.疼痛:中医有“痛则不通”的理论,认为疼痛的发生与经气循行受阻、躯体气血濡养不足有关。关于疼痛针灸同样有良好效果,可以选择针刺、艾灸、电针、耳针、温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小针刀等方法。上述针灸方法的实施,能够起到经络疏通效果,实现通络止痛,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确保机体气血运行正常。此外,现代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期间,能够避免炎症介质释放,对改善水肿及渗出有积极价值,实现疼痛抑制,改善患者疼痛情况。

总的来说,针灸属于祖国医学传统医疗技术,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有良好效果。结合多种中医理论,能够从多方面改善患者病情。而且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在改善患者气血不足、睡眠、疼痛方面均有理想效果,可促进患者预后。

2025-06-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