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中的“非暴力沟通”:如何避免语言伤害?

精神科护理中的“非暴力沟通”:如何避免语言伤害?
作者:张玲莉   单位:济南市优抚医院
353

对精神科患者来说,医护人员的沟通方式不仅影响他们的治疗信心,还直接关系到康复进程。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以尊重和理解为核心的理念,能帮助医护人员避开语言伤害的雷区,让护理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为何精神科患者更易受语言伤害?

精神科患者,尤其是同时面临成瘾或物质依赖问题的患者,在与医护人员相处时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他们既渴望获得专业的帮助,又害怕因疾病或行为被评判、被排斥。此外,病房中“权力与控制交织的关系”也让患者对语言中的压迫感尤为警惕。例如,医护人员说“你必须听我的”,会强化患者的弱势感;一句“你怎么又犯同样的错”,可能让他们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在特殊的医患关系背景下,很容易造成隐性伤害。

非暴力沟通:架起平等沟通的桥梁

非暴力沟通通过四个关键步骤,帮助医护人员在沟通中保持真诚与尊重,从而避免语言伤害。

用观察代替评判:当患者出现异常行为时,应客观描述事实,而不是急于下结论。例如,看到患者在病房踱步,不要说“你又在闹事”,而是说“我注意到你这半小时在病房来回走了好几次”。这种基于事实的表达,能减少患者被指责的感受。研究表明,当患者不被随意归类时,对排斥的恐惧会显著减轻。

用感受传递关怀:面对患者的不配合,不要说“你太不配合治疗了”,而要说“看到你不愿意吃药,我有些担心你的康复进度”。直接表达感受能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关注,而非单纯的职责要求。这能有效拉近医患距离。

用需要替代命令:提醒患者按时休息时,不要说“必须十点睡觉”,而要说“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稳定你的情绪,这是治疗方案中很重要的一环”。解释行为背后的医疗需求,能让患者理解医护人员的出发点,而非单纯感受到被控制。这有助于弱化病房中的权力不对等关系。

用请求促进合作:希望患者参与团体活动时,不要说“你得参加”,而要说“明天的绘画小组可能对你的情绪调节有帮助,你愿意试试吗”。以请求的姿态沟通,能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主动配合治疗。研究证实,当患者感受到平等对待时,参与治疗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

特殊情境下的沟通智慧

在处理患者抵触情绪时,多使用开放式提问,如“能和我说说是什么让你现在不想配合吗?”避免使用“你不是答应过吗”这类反问句,防止激化矛盾。面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保持语气温和,句子简短清晰:“这里很安全,我们慢慢呼吸。”复杂的道理此时难以被接受,简单的安抚更能传递安全感。涉及患者隐私问题时,先说明原因:“想了解一下你的睡眠情况,这样能更精准地调整用药。”研究发现,当患者明白医疗行为的合理性时,对权力差异的不适感会减轻。

构建充满善意的沟通环境

非暴力的核心沟通是将患者视为平等的个体。医护人员应避免过度使用专业术语,例如,将“双相情感障碍”解释为“情绪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让患者更容易理解。同时,关注非语言信号也非常重要,如眼神交流要适度,避免让患者感到被审视。当工作中产生挫败感时,医护人员可以暂时离开调整状态,避免说出“真受不了你”这类情绪化语言。

非暴力沟通并非要求医护人员时刻压抑情绪,而是通过真诚、平等的表达建立信任。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能保护患者的尊严,还能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职业认同,最终实现医患双方的共赢。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