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信号提醒你骨头变脆了

这5个信号提醒你骨头变脆了
作者:夏晓静   单位: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
346

骨质疏松症常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因为它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却会在日积月累中让骨骼结构逐渐疏松、脆弱。等到出现骨折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本文将结合临床经验与医学知识,为你解析骨质疏松的5个早期信号,帮助你在隐患来临前及时干预。

身高下降轻微驼背或身形缩短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突然发现衣服裤长变得“合身”或领口位置发生变化,这其实可能是身高变矮的信号。骨质疏松会使椎体内的骨小梁断裂、密度下降,椎体高度逐渐丢失。即使没有明显外伤,日常负重、弯腰搬物或长时间坐姿,也可能造成脊柱结构压缩,形成轻微驼背或身形缩短。这种变化多在中老年人群中悄然发生,不易被察觉。

脊柱变形引起的腰背酸痛

当脊柱因椎体微骨折发生形态改变时,周围的韧带、肌肉需要额外用力来维持身体平衡,久而久之会产生慢性劳损。患者常感到腰背部持续性酸胀,尤其是在站立、行走或搬运物品后疼痛加剧,平躺或休息时缓解。与普通肌肉酸痛不同,这类疼痛常位于脊柱中段或下段,按压可有局部压痛,若不处理,疼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频繁小骨折低能量骨折

低能量骨折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因轻微外力作用而出现的骨折,例如从同一平面摔倒、拎起较重物品,甚至在剧烈咳嗽或打喷嚏时都可能发生肋骨断裂。骨质疏松会使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骨骼的抗压与抗弯能力显著降低。这类骨折常发生在腕部桡骨远端、肋骨以及髋部股骨颈等负荷较大的部位。

骨折愈合缓慢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小梁结构松散且排列紊乱,骨间连接减少,导致骨折端的稳定性不足。成骨细胞活性下降,胶原蛋白合成和钙盐沉积速度减慢,使新骨生成过程延长。正常骨折可能在8至12周愈合,而骨质疏松患者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期间还可能因骨质脆弱在同一部位或其他骨骼发生再次骨折,增加康复难度和生活不便。

牙齿松动或掉落牙槽骨吸收

牙槽骨位于上颌骨和下颌骨内,是牙齿稳固的重要支撑结构。骨质疏松会使牙槽骨的骨密度和矿化程度下降,骨小梁间隙增宽,支撑力减弱。患者可能在没有明显牙龈红肿或出血的情况下,逐渐出现牙齿松动、咬合不稳,牙缝变宽。随着骨吸收的加重,牙根周围骨质丧失,牙齿可在轻微外力作用下脱落。这种变化常伴随口腔X线片上牙槽嵴高度明显降低。

咀嚼功能减弱

当牙齿松动或缺失时,咀嚼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咬合力下降,患者会本能地避免咀嚼较硬的食物,如坚果、瘦肉、海产品等。长期以软食为主,导致摄入的优质蛋白质、钙、磷等营养不足,影响骨骼代谢平衡。咀嚼效率下降还会减少唾液分泌和食物的机械性粉碎,使营养吸收率降低,从而间接加速骨量流失和骨质脆弱化的进程。

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僵硬与灵活性下降

骨质疏松会引起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及肌腱的弹性降低,伴随关节软骨磨损和滑液分泌减少,使关节活动时阻力增加。患者在弯腰、转身、伸展等动作中,常感到关节发紧或受限,活动范围逐渐缩小。长时间不活动还会使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加重僵硬感。

慢性疼痛影响运动

当骨骼承重能力下降时,关节面受力不均,容易引发软组织损伤及骨膜牵拉痛。疼痛多呈钝痛或酸胀感,常在活动后明显,休息后稍缓解。持续的不适让患者减少运动量,肌肉力量下降,关节稳定性减弱,骨量流失速度加快,疼痛和运动受限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家族史与绝经相关改变家族遗传因素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骨峰值密度的高低受基因调控。直系亲属中若有骨质疏松或髋部骨折史,后代在相同生活方式下更易出现骨量下降。这种风险与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骨小梁结构特征及钙磷代谢效率等先天差异有关,使骨骼抗压能力和修复能力天生较弱。

绝经后骨量快速下降

女性绝经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急剧降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保护作用减弱,骨吸收速度明显加快。此时期骨量流失尤为迅速,前5年平均下降幅度可达20%或更多。骨小梁断裂和排列紊乱会导致骨密度测值显著下降,如缺乏钙、维生素D及适度的负重运动刺激,骨质流失会呈加速趋势。

结语

骨质疏松虽起病隐匿,但会通过身高缩短、频繁小骨折、牙齿松动、关节受限等信号悄然显现,而相关的家族史等高风险特征也值得警惕。及早识别这些信号并干预,可有效延缓骨量流失,守护骨骼健康。

2025-08-1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