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及(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可由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高胰岛素血症,垂体功能、甲状腺功能失常等引起。从能量代谢的角度,肥胖是由于能量的摄入与消耗出现了正平衡造成的。中医认为,肥胖是由于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导致形体发胖。经络学说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脾胃之经络。脾胃相表里,同位于中焦,胃气主降,脾主升清,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输布,共同完成气血生化。当脾胃俱旺,则胃纳偏亢;脾胃俱虚,则脾虚湿阻,形成肥胖。
常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等,正常的成年人BMI在18.5~24之间,BMI大于24、小于28为超重;BMI大于等于28为肥胖。肥胖容易引发: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2.内分泌系统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月经紊乱等;3.代谢异常: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4.呼吸系统疾病:肺功能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等;5.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痛风性关节炎等;6.消化系统疾病:胆囊炎、胰腺疾病等;7.增加癌症风险:食管癌等。
若BMI超过25,就应该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改善生活方式。
如何正确控制体重,以下方法供参考:
1.限制能量平衡膳食。在限制能量摄入的同时保证基本营养需求,其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例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脂肪摄入保持不变,适当提高蛋白质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以淀粉类为主,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量25~30g/天;必须严格限制简单糖的摄入,保证钙、铁、锌、维生素A、D及叶酸等的摄入。
2.高蛋白膳食模式。高蛋白膳食指蛋白质的供给量占供热比的20%以上,但是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
3.轻断食膳食模式。1周内5天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性)只摄取平常的1/4能量。
4.增加运动量。建议增加快走等有氧运动至少每周150分钟以上(每天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4天),维持体重下降以及防止减重后体重反弹。
中医可选取针灸、穴位埋线、耳针等方法调理。针灸按“补虚泻实”原则,以健脾利湿为主。取穴: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为主。主穴:中脘、天枢、水道、曲池、上巨虚、三阴交。痰湿闭阻加内关、足三里化痰除湿;胃肠腑热加内庭清泻湿热;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脾肾阳虚加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健脾益肾;少气懒言加气海补中益气;心悸加神门、心俞宁心安神;胸闷加膻中、内关宽胸理气。
穴位埋线:取中脘、天枢、大横、带脉、关元、风市、足三里、臂臑等穴,每次取穴数量依病情而定。
耳针:取口、胃、内分泌、三焦、脾、皮质下等穴,每次3~5穴,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子贴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