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 必须切胆囊吗

胆囊结石 必须切胆囊吗
作者:彭永亮   单位:安岳县第三人民医院 普外科
1921

体检报告上“胆囊结石”四个字,常让不少人陷入焦虑与困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必须切除胆囊?保胆取石又是否可行?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中转站”,胆囊出现结石后,治疗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先了解胆囊结石的成因、发展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特点。

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梨形囊袋,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帮助脂肪的消化与吸收。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和卵磷脂等成分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但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比如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者胆囊的排空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导致胆汁中的某些成分析出、结晶,逐渐形成结石。胆囊结石的形成还与多种因素有关,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更容易出现胆汁成分异常;不吃早餐的人,胆囊长时间不收缩,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也会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此外,女性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等,也都与胆囊结石的发病密切相关。

过去,一旦发现胆囊结石,外科医生大多建议切除胆囊。这是因为胆囊切除手术技术成熟,能够从根源上解决结石复发的问题。当胆囊结石反复引发胆囊炎,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导致胆囊穿孔、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时,切除胆囊可以有效避免病情恶化,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需要在右上腹切开10~15厘米的创口,创伤大、恢复慢。而如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主流,医生通过在腹部打3~4个小孔,借助腹腔镜器械就能完成胆囊切除,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患者一般术后1~2天即可出院,恢复正常生活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保胆取石手术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保胆取石术通过小切口或腹腔镜打开胆囊,利用内镜技术将结石取出,同时保留胆囊。支持者认为,保留胆囊能够维持胆汁储存和浓缩的功能,避免切除胆囊后可能出现的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对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保胆取石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由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囊本身的功能和结构异常有关,若胆囊的病理基础未得到根本改善,保胆取石后结石复发率较高,有研究表明,术后5~10年的复发率可达30%~50%。而且,多次复发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还会因胆囊反复炎症,导致手术难度增大。

那么,患者该如何选择治疗方式呢?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如果胆囊功能良好,结石数量少、体积小,且患者有强烈的保胆意愿,可以在充分告知复发风险的前提下,考虑保胆取石手术。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通过饮食控制、药物干预等方式降低结石复发概率,如坚持低脂饮食,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适当补充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溶解可能残留的微小结石。

而对于胆囊功能严重受损,如胆囊壁增厚、萎缩,结石数量多、体积大,或者反复发生胆囊炎的患者,切除胆囊是更为稳妥的选择。此外,若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且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恶变风险较高,也应果断切除胆囊,以绝后患。

胆囊结石的治疗没有绝对的“一刀切”方案。无论是保胆取石还是切除胆囊,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健康。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全面了解自身病情和不同治疗方式的利弊,理性做出选择,同时也要重视术后的健康管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守护消化系统的健康。

2025-07-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