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放疗后口干 提前干预能缓解吗

头颈部放疗后口干 提前干预能缓解吗
作者:​杨金鑫   单位:四川省肿瘤医院
137

头颈部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放疗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放疗在杀灭肿瘤的同时,往往会对唾液腺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口干症状。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面对这一问题,许多患者和家属都会问:提前干预真的能缓解口干吗?答案是肯定的。

放疗为什么会引起口干

要理解如何预防和缓解口干,首先需要了解放疗是如何影响唾液腺的。

1.放射线对唾液腺的损伤机制

唾液腺组织对放射线特别敏感。当放射线照射到唾液腺区域时,会直接损伤腺体内的腺泡细胞。这些细胞是唾液分泌的主要功能单位,一旦受损,唾液分泌量就会明显减少。

同时,放射线还会损伤唾液腺的导管系统,影响唾液的排出。更严重的是,放射线会引起腺体内部微血管的损伤,导致血流供应不足,进而引发组织纤维化和萎缩。这些损伤会随着放疗剂量的累积而加重,当腮腺平均受照剂量超过26Gy时,就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2.口干带来的多重影响

口干不仅仅是“口渴”那么简单。唾液具有润滑、消化、清洁、抗菌等多种重要功能。当唾液分泌减少时,患者首先会感到口腔干燥、黏膜疼痛,说话和吞咽困难。进食干硬食物时需要大量饮水辅助,严重影响营养摄入。

随着症状加重,口腔自洁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真菌感染,表现为口腔黏膜灼痛、舌苔厚腻。味觉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很多患者抱怨“吃什么都没味道”。更严重的是,唾液保护功能的丧失会导致龋齿发生率显著升高,甚至出现放射性牙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3.哪些人更容易出现严重口干?

双侧腮腺都在照射范围内的患者风险最高。老年患者由于组织再生能力下降,口干症状往往更持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因微血管已存在病变,对放射线更敏感。此外,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的患者,本身就可能存在口干副作用,放疗后会更加明显。

如何通过提前干预缓解口干?

1.精准放疗:从源头上保护唾液腺

现代放疗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指哪打哪”的精准治疗。调强放疗(IMRT)和旋转调强放疗(VMAT)是当前的主流技术,它们能够精确控制放射线的分布,在保证肿瘤得到足够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开重要的唾液腺组织。

更先进的质子治疗则利用了独特的物理特性,能够实现“定点爆破”,在肿瘤位置释放绝大部分能量,而对后方正常组织几乎不产生伤害。这些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将腮腺的平均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从源头上降低口干的发生风险。

2.药物与护理:多管齐下的保护策略

在放疗期间使用放射保护药物,如阿米福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正常组织。这类药物能够选择性地在正常组织中聚集,中和放射线产生的有害物质,减轻唾液腺的损伤。

对于已经出现口干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人工唾液、口腔保湿凝胶等产品缓解不适。保持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也很重要:少量多次饮水,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使用含氟牙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这些措施虽然简单,但对预防严重并发症非常有效。

3.功能康复:促进唾液腺的恢复

放疗后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通过定期的唾液腺功能评估,可以及时了解腺体的恢复情况。唾液腺按摩、低能量激光治疗等方法,被证实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腺体功能恢复。一些传统医学方法,如针灸,也在临床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关键在于全程管理

有效预防和缓解口干,需要贯穿放疗前、中、后的全程管理。在放疗开始前,就应当对患者的唾液腺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保护方案。放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唾液腺的受照剂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放疗结束后,还需要定期随访,评估口干的程度,并根据需要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

总结

头颈部放疗后口干虽然常见,但并非不可避免。通过先进的放疗技术、合理的药物干预和科学的护理康复,完全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显著减轻口干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即将接受放疗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与医疗团队充分沟通,了解可能的副作用及预防措施,积极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来。记住,提前干预永远比事后补救更有效。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