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度活跃以及冲动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会对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及社交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这一行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本篇文章主要对学龄期多动症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及非药物干预措施进行介绍。
一、学龄期多动症的心理行为问题
1.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某项活动,容易分心,常常会从一项活动中转移到另一项活动,做事情经常半途而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课堂上无法专心听讲,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导致其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下降。
2.过度活跃:多动症儿童常常会比同龄人更加活跃,主要表现在手脚不停、坐立不安、喜欢东张西望、话多等,在课堂上喜欢做小动作或插嘴,会对课堂的纪律产生影响,而下课的时候可能会乱跑、狂奔。
3.冲动行为:多动症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情绪相对不稳定,容易出现冲动、发脾气、任性等情绪,进而做出许多冲动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破坏性、危险性行为。
4.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其在学习上经常会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低下,在阅读、书写等能力方面也掌握不足。
5.社交问题:多动症儿童可能会因为一系列不良行为而难以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得其出现社交障碍的问题。比如,可能会因为冲动行为而伤害同伴,或是经常与他人产生矛盾,难以交到朋友。
二、学龄期多动症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一种借助奖励或惩罚的方式对儿童不良行为进行改善的措施,家长和教师应当对儿童的行为规范进行明确,在儿童出现良好行为表现的时候对其进行表扬或奖励,从而强化其积极行为动机。而如果其出现不良行为,则可以对其进行惩罚。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龄期儿童而言,惩罚的方式应当合理,避免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实施行为疗法,能够使多动症儿童逐渐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冲动行为的出现。
2.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指引导儿童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正确认知,并对改善这些行为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起到治疗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更加关注儿童的自我观察与评价,并对自身的行为模式进行自我调节。在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的时候,医生会和儿童一起对其产生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分析,并引导儿童对改善这些不良行为的方法进行思考,从而规避不良行为的出现。该措施旨在使儿童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并增强其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信心,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
3.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利用调整、秋千、平衡木等活动对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进行刺激,强化儿童大脑和各项感官的协调性,进而集中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避免其出现过度活跃的行为,并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同时,感觉统合训练还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规则感和秩序感。
4.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指借助各种户外活动的方式将儿童过剩的精力和体力释放出来,并通过指导儿童掌握运动技巧和方法的方式强化儿童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例如,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开展跑步、游泳等户外运动,借助这些运动消耗孩子多余能量,并强化孩子的身体素质。同时,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参加团队运动,如足球、排球等,利用这些运动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也可以强化孩子的社交能力。在实施运动疗法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保护孩子的安全,以免孩子因为运动过度而受伤。
总之,学龄期多动症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尽早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进行纠正,从而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和情绪,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