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老年糖尿病正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健康议题。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数据显示,我国60~69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8.8%,70岁及以上人群更高达31.8%。
糖尿病治疗需要综合管理,而药物治疗是其基础环节之一。由于老年人存在肝肾功能减退、多病共存、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其用药管理需要更加谨慎和专业。以下内容将依据最新版指南,面向广大老年患者和家属,科普科学、安全的糖尿病用药知识。
一、 老年人为什么更容易患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主要属于2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胰岛素功能退化:随着年龄增长,胰岛β细胞分泌能力减退,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
2. 胰岛素抵抗增强:中老年阶段常见体脂增加、活动减少,胰岛素作用受阻;
3. 基础代谢降低:肌肉流失、肝肾功能下降使得血糖调节能力减弱;
4. 生活方式不佳:高热量饮食、久坐少动、昼夜节律紊乱等,进一步加剧代谢异常。
这些生理与行为改变共同导致糖尿病在老年群体中高发,并常常被忽视,因为其症状往往不典型。
二、 老年糖尿病如何科学用药?
老年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必须兼顾安全性高、低血糖风险低的药物为优先选择:
1. 二甲双胍:老年人首选药物之一,不引起低血糖。肾功能良好者可长期使用,eGFR<30 ml/min禁用。
2. 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适合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的老年患者。低血糖风险小,常见副作用为腹胀、排气,肠功能差者慎用并应遵医嘱。
3. 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不增加低血糖风险,适合老年人单药或联合治疗。
4.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适合合并心衰、肾病患者,能减轻蛋白尿、改善心功能。但要注意脱水、感染等副作用,eGFR<30 ml/min者不推荐使用。
5. 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心血管风险高的肥胖老年患者可选用。胃肠道耐受差或体重偏轻者需谨慎。
6. 胰岛素:在严重高血糖、感染、手术等应激状态下可短期使用,长期使用者需依从性好,注射能力强。
三、 老年人用药时应注意哪些禁忌与风险?
1. 避免使用易致低血糖的药物
尤其是磺脲类(如格列本脲)和格列奈类,《指南》明确建议老年人应避免使用格列本脲。其他同类药物如需使用,应确保患者进食规律、能监测血糖。
2. 调整剂量防止蓄积中毒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常见,应定期评估eGFR,避免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剂量过量。
3. 多病共治避免“药物打架”
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需联合用药。要防止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建议定期让医生或药师梳理“用药清单”。
4. 重视低血糖防范与识别
老年人低血糖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头晕”、“出虚汗”或“老年痴呆”。建议随身携带葡萄糖片,家属要掌握识别和应急处理方式。
特别提醒: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使用必须在医生处方和药师指导下进行,严禁自我判断、自行增减剂量,不能自行购买或随意更换。
四、 饮食+运动+监测:药物之外的三把“钥匙”
1. 合理饮食是控糖基础
主食推荐粗杂粮搭配,控制总热量;少糖、低盐、优质蛋白(如豆制品、鱼类)为主;每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 规律运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有基础病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评估安全性;运动要避开空腹、睡前或极端天气时段,防止低血糖。
3. 居家血糖监测必不可少
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出现乏力、心悸、手抖等不适时及时测量;每次就诊前带好监测记录本,供医生评估疗效。
五、 用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合适越重要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的同时,更应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掌握科学饮食、坚持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合理安排作息。
唯有医生、药师、患者与家属密切配合,把健康素养真正融入日常,才能让科学用药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底气与保障。
合理用药,从每一位老年人、每一盒药的正确使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