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 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功能丧失

骨折术后康复 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功能丧失
作者:何志江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3

对于很多经历过骨折的人来说,手术只是“第一关”。钢板、螺钉固然能让骨头重新拼好,但如果术后康复跟不上,就可能会出现功能丧失。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力量下降,这些问题往往比骨折本身更顽固。很多人术后几年,还在为上下楼吃力、手举不高而烦恼。其实,骨折术后的康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环节,而是和手术同样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二者配合,才能尽可能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功能丧失

骨折本身会造成周围肌肉、韧带和神经的损伤,手术虽然固定了骨骼,但长时间的制动(如打石膏、卧床)会让肌肉逐渐萎缩、关节变得僵硬。人体的“用进废退”规律很残酷,不用的部分,会慢慢失去功能。骨折术后,很多人因为害怕疼痛、担心再次受伤,过度依赖保护性姿势,不敢活动。这样一来,身体的活动范围会越来越小,肌力下降,血液循环变差,康复就更加困难。

康复的黄金时间:别等“拆完钢板”才开始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康复要等到骨头完全长好、固定物取出之后才进行。事实上,这种等法很可能错过最佳恢复时机。

骨折术后的康复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术后早期(1~2周内)以消肿、止痛、保持关节活动度为主,避免血栓;中期(骨愈合初步稳定时)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肉力量;后期(接近完全愈合时)进行功能性训练,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医生和康复师会根据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和愈合情况,决定何时开始活动。有些部位甚至术后第二天,就能在保护下进行轻微的关节活动。

术后康复的核心目标

维持关节活动度:关节就像门轴,不动会“生锈”。通过循序渐进的关节活动练习,可以避免关节僵硬。即便骨折部位不能直接活动,邻近关节也应尽量保持灵活。

防止肌肉萎缩:长期制动会让肌肉纤维缩短、力量下降。康复训练会在安全范围内,尽早启动肌肉收缩,保持肌肉的活力。

促进血液循环与骨愈合:活动能加快血液流动,帮助运送营养和氧气到受伤部位,促进骨骼修复。轻度负重训练还能刺激骨细胞活性,让骨痂形成更快。

恢复日常功能:康复的最终目标是让你回到受伤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这包括上下楼、端物、穿衣、骑车,甚至重新参与运动。

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

被动活动与主动活动:早期活动多由康复师或家人帮助完成,患者不用主动发力,主要防止关节僵硬。随着恢复,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让肌肉重新工作。

等长收缩训练:即使不能大幅度活动,也可以进行肌肉的静态收缩训练,比如腿部骨折时,在床上绷紧大腿肌肉,坚持几秒再放松。这种训练安全,能有效防止萎缩。

负重与抗阻训练:在骨愈合稳定后,可以逐步增加重量,比如使用弹力带、哑铃,或进行扶墙半蹲等。这样既能强化肌肉,也能刺激骨骼密度增加。

平衡与协调训练:尤其下肢骨折的患者,恢复平衡感很重要。可以通过单脚站立、走直线等训练,让身体重新适应重心变化,减少摔倒风险。

功能性训练:在后期康复中,训练内容会更贴近日常生活,比如模拟上下楼梯、提物、穿脱衣物等,让康复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活能力。

疼痛与康复:该忍还是该停

很多人术后康复时,会纠结“疼了还要不要练”。其实,适度的酸胀或轻微疼痛,是身体适应活动的正常反应。但如果疼痛剧烈、持续加重,或伴随肿胀发热,就要立即停止并寻求医生评估。康复训练的原则是循序渐进,不能“猛攻”。急于求成不仅无助于恢复,反而可能导致二次损伤。

家庭康复:让训练延续下去

出院并不意味着康复结束,而是进入了“家庭康复”阶段。每天的康复训练应当像刷牙一样成为习惯,才能让关节和肌肉逐渐恢复。家庭康复要注意设定固定的训练时间,不拖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动作,不盲目模仿网络视频;保持耐心,功能恢复是一个月甚至一年的过程;注意安全,避免摔倒或过度用力。家人的鼓励和陪伴也很重要。康复过程往往枯燥且漫长,心理支持能帮助患者坚持下去。

骨折手术是修复结构的第一步,康复治疗才是恢复功能的关键一步。不要把康复当成“额外负担”,它是帮你找回生活质量的桥梁。抓住黄金恢复期,坚持科学训练,你会发现,功能丧失并非不可避免,甚至完全可以逆转。

2025-08-1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