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术后伤口护理与注意事项

腹股沟斜疝术后伤口护理与注意事项
作者:​张兰英   单位:眉山市仁寿县龙马镇卫生院
171

术后恢复的总体认知与原则

腹股沟斜疝手术虽有效,但康复依赖系统护理。手术部位位于活动频繁的腹股沟区,易因咳嗽、用力或摩擦导致伤口受压,影响愈合。恢复需循序渐进,早期卧床休息,随后逐步增加活动,既防并发症又促康复。护理应遵循“分阶段、重监测、稳推进”:术后24小时防并发症,一周内重视伤口与活动,一个月后关注功能与习惯;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切口和排泄情况,科学安排活动,避免操之过急或过度限制,以确保顺利恢复。

伤口护理的核心方法与细节

切口位于下腹部与大腿交界处,容易因活动、出汗或细菌滋生而受影响,若护理不当可致切口裂开或感染。护理要点包括保持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减轻张力和营养支持。敷料需按医嘱定时更换,有渗液时及时清理并更换,沐浴时应擦浴,待拆线或缝合吸收后再恢复淋浴。日常要注意切口观察,若出现明显红肿、渗出物异常或疼痛加剧,应尽快就医。用药方面要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避免随意停药。咳嗽、排便或下床时,可用手或护腰带轻轻压住切口,减轻张力。饮食上应补充蛋白质、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多食用鱼、蛋、奶和新鲜果蔬,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促进愈合。

活动与运动的循序渐进安排

术后活动应循序渐进,避免久卧或过度用力。24小时内以卧床为主,可做踝泵和抬腿运动以预防血栓形成;48小时后在医生指导下短暂下床,不宜久站久走。术后一周可逐步增加室内活动,但要避免提重物、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轻体力者一般2至3周可恢复,体力劳动者需4至6周或更久。起床时宜先侧卧再缓慢起身,必要时用护腰带减轻切口牵拉。一个月后恢复良好者可进行散步、呼吸训练等轻度运动,但仍应避免负重和剧烈运动。长期坚持科学锻炼有助增强腹肌和体质,减少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与排便管理的辅助作用

饮食和排便管理对术后康复影响很大,其目标是既满足营养需求,又避免因便秘或腹泻增加切口负担。术后初期因麻醉和创伤影响,肠蠕动减慢,应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稀粥、果汁等,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和普通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鸡肉、奶类、豆制品,并搭配蔬菜水果补充纤维和维生素,避免辛辣、油炸、过甜食物。防止便秘尤为重要,因为排便用力会使腹压骤升,影响伤口和补片固定,因此应多饮水,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通便药物。腹泻同样不利于恢复,频繁排便会增加切口压力并带来感染风险,患者出现腹泻应调整饮食,避免生冷刺激,并遵医嘱用药。总体而言,饮食调理应均衡、规律并结合个人情况,既为机体康复提供营养,又最大限度减少不利因素,从而帮助患者减轻腹压波动,促进伤口愈合与功能恢复。

心理调适与复发预防的长期管理

术后康复不仅是生理恢复过程,也伴随心理调适。部分患者会因担心感染或复发产生焦虑和恐惧,若不加干预可能影响食欲、睡眠和康复效果。因此,家属应多理解和陪伴,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医护人员也应做好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康复规律,减少不必要的担忧。预防复发是长期护理的重要目标。若患者过早负重、长期便秘或慢性咳嗽,或因肥胖导致腹压增加,均可能引发复发。因此康复后应保持规律生活,避免超负荷劳动,控制体重,保持排便通畅,并远离烟酒等不良习惯。同时要定期随访复查,如切口区出现隆起或疼痛,应及时就医干预。

结语

腹股沟斜疝术后护理是一个系统而持续的过程,涵盖伤口、活动、饮食、心理及复发预防等方面。短期目标是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愈合期、减少并发症,长期目标是通过科学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降低复发风险。护理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全面康复。对患者而言,护理不仅是恢复健康的保障,更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规范和持续的护理管理,患者完全可以顺利康复,重返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2025-08-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