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多人都经历过突然间的心跳加速以及胸口发紧等症状,出现上述不适症状时,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心脏病,进而感到莫名的恐惧、焦虑;其实临床医学数据显示,因心悸、心慌前来就诊的患者中,约有30%的最终诊断结果是植物神经紊乱,而并不是器质性心脏病,所以心悸、心慌并不等同于心脏病,而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对心脏病和植物神经紊乱进行正确区分,从而防止盲目恐慌、焦虑。
核心症状不同
心脏病诱发的心悸、心慌,通常患者具有显著的心脏器质性改变,如常见的冠心病,在心绞痛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心跳异常,同时还伴随着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疼痛还可能进一步朝着左肩、左臂放射,尤其是在身体疲劳、寒冷刺激或者情绪波动后容易发作,通过休息或应用硝酸甘油药物后症状可缓解。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来说,除了有心悸、心慌症状外,通常还伴随口唇发绀以及活动耐力下降等情况,通过心脏听诊可发现明显的心脏杂音。由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心悸、心慌,更像是人体神经系统发生的信号错乱,其特点为心跳忽快忽慢,症状发作时还伴随一定的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以及多梦等症状。植物神经紊乱诱发的上述不适症状通常与熬夜、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焦虑等有关,同时疼痛部位并不固定,通常为刺痛或隐痛,通过休息不适症状的缓解效果并不明显,而应用心脏病药物治疗后,症状也并无改善。
诱发因素不同
心脏病的诱发因素通常比较明确,并具有一致性特点,如类风湿性心脏病通常与感染或身体疲劳后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有关,可出现疼痛不适感。高血压性心脏病通常在血压升高后容易产生心悸不适症状,而上述诱因都作用于患者心脏,使得心脏的结构、功能出现异常,并引起心悸、心慌等症状。植物神经紊乱的诱因比较复杂,一般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例如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人际关系紧张或者家庭矛盾等,这些都容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缺乏运动、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时间熬夜等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症状。
运用医学检查来明确病因
一旦出现心悸、心慌的症状且无法自行判断时,尽早入院就诊,通过医学检查手段进行诊断鉴别就非常重要,通过进行医学检查能够准确区分是心脏病还是植物神经紊乱,尤其是心悸、心慌症状频繁发作、疑似为心脏病者,要尽早入院就诊,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其中心电图能够对心脏电活动进行记录,可以帮助发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病变,利用心脏彩超则可以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清晰显示,医生可以明确判断是否具有瓣膜病变或者心脏扩大等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该项检查可以帮助明确患者的冠状动脉是否出现了狭窄以及堵塞等病变。而植物神经紊乱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结构是正常的,应用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进行检查其结果通常并无明显的异常。医生也会利用特殊的检查手段来对植物神经功能进行评估,例如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心率变异性分析能够反映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对于植物神经紊乱患者来说其心率变异性一般具有异常表现。
4.总结与建议
出现心悸、心慌症状时,并不一定就是心脏疾病,植物神经紊乱也有可能引起心悸、心慌,所以人们要掌握并区分心脏病和植物神经紊乱的核心症状以及诱发因素,必要情况下可进行医学检查,从而快速明确病因。若出现心悸、心慌的症状,应尽早入院就医,接受检查,从而尽快排除心脏病变的可能,若明确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千万不可过于紧张、焦虑,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是可以获得有效缓解甚至消除的。
心悸、心慌并不等于心脏病,人们要对上述症状的可能原因有所了解,并加以鉴别和区分,避免盲目恐慌,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方可维护我们的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