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是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必备治疗之一。放射性皮肤炎是乳腺癌放疗的常见并发症,主要由高能射线(如γ射线、X射线、β射线)对皮肤基底细胞的损伤引发,常常不可避免,但在现代精确放疗时代,通过放疗前充分准备、放疗中、放疗后密切观察和精心呵护,放射性皮肤炎常常为I级,可控可耐受。为了更好地管理乳腺癌放射性皮肤炎,我们从七个方面对乳腺癌放射性皮肤炎全流程管理进行了如下梳理,希望能帮到您。
一、发病机制
1.直接损伤:射线穿透皮肤表层,破坏基底细胞DNA,抑制细胞分裂增殖,导致表皮层无法更新。
2.间接损伤:射线引发自由基生成,破坏细胞膜和蛋白质结构,加剧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损伤。
3.剂量依赖性:累积剂量超过20-30 Gy(放疗开始后2-3周)时,皮肤出现红斑、水肿;超过50-60 Gy(放疗开始后5-6周,放疗即将结束)时,可能发生溃疡或坏死。
二、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皮肤薄嫩部位(如腋窝、乳房下皱褶)、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等。
2.治疗因素:高剂量放疗、联合化疗、照射技术(如二维切线野,剂量均匀性差,尤其是腋窝、锁骨上区容易出现高剂量沉积)等。
三、临床表现
1. 急性期(放疗期间至结束后3个月内)
红斑与水肿:放疗2-3周后出现,伴局部发热、瘙痒。
干性脱皮:皮肤干燥、脱屑,常见于剂量>30 Gy时。
湿性皮炎:腋窝等摩擦部位出现水疱、渗液,需暂停放疗。
2. 慢性期(放疗后数月至数年)
色素沉着与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呈暗红色或褐色,可见网状血管。
纤维化与萎缩:皮肤变硬、变薄,弹性下降,可能伴疼痛。
四、分级标准(RTOG毒性分级系统)
0级:皮肤无变化
I级:轻度红斑、干性脱皮,伴瘙痒、刺痛
II级:明显红斑、湿性脱皮、中度水肿
III级:皮肤溃疡、出血、感染风险高
IV级:全层皮肤坏死、坏死组织深达皮下
五、放疗全流程护理要点
1. 放疗前预防护理要点
皮肤准备:放疗前1周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如含酒精、香精产品)。剃除腋毛时选择电动剃须刀,避免刮伤。放疗前4小时洗净护肤品。
衣物选择:穿纯棉宽松衣物,避免紧身衣或化纤材质摩擦。
皮肤保湿:放疗前3天开始使用无香精润肤霜(如维生素E霜),每日1-2次。
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放疗后皮肤敏感,避免阳光直射,严格防晒(物理遮挡优先)。
2.放疗中分级护理措施
0级皮炎(放疗开始-第2周)
清洁:每日1次温水淋浴,禁用搓澡巾
保湿:放疗后1小时涂抹无香料水基乳液
防晒:物理遮挡>防晒霜(外出戴宽檐帽+防晒伞)
每次放疗前主动让技师检查皮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I级皮炎(轻度红斑、干性脱皮)
护理:37℃温水清洁皮肤,避免摩擦;可涂抹比亚芬乳膏或芦荟胶保湿(注意放疗前彻底清洁)。瘙痒时,手部轻拍代替揉搓,瘙痒严重至影响日常生活时,可口服抗组胺药。
注意事项:禁止使用冰敷或热敷,暂停游泳;避免肥皂/酒精类产品。
II级皮炎(湿性脱皮、渗液)
护理:生理盐水清洁后覆盖水胶体敷料,每日更换;口服抗组胺药缓解瘙痒。
注意事项:立即就医。若渗液量大,需暂停放疗。
III级及以上皮炎(溃疡、感染)
护理:清创后使用银离子敷料,联合抗生素(如莫匹罗星软膏);必要时静脉补液。
注意事项:中止放疗,立即就医,按医嘱执行。
3.放疗后分级护理要点
1-2级慢性反应
保湿修复: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修复霜,避免过度按摩,至少3个月。
防晒:外出穿防晒衣,严格防晒1年以上(SPF30+物理防晒霜)。
防刺激:避免热疗/按摩等刺激 。
3-4级慢性反应
瘢痕管理:激光治疗(如点阵CO₂激光)改善纤维化;压力衣预防瘢痕增生。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及生活质量。
六、常用药物与注意事项
1.外用药物
激素类: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短期使用,缓解瘙痒)。
抗菌类: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2.口服药物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用于严重瘙痒。
抗生素(如头孢类)用于感染性皮炎。
3.禁忌及注意事项
用偏方敷伤口(芦荟、牙膏可能含刺激成分)
自行撕掉脱皮(导致真皮层暴露)
用酒精消毒发红皮肤(加重干燥开裂)
建议:所有护肤品需经放疗科医生确认!
七、何时必须立即就医,寻求医护人员帮助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24小时内尽快联系医护团队:
皮肤溃烂渗液伴黄绿色分泌物
照射区剧烈疼痛影响睡眠
发热(体温>38℃) +照射区红肿
标记线模糊且未及时补画
总之,放射性皮炎的管理需贯穿放疗全程,从预防到分级干预均需科学护理,患者教育、规范用药及多学科协作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通过科学护理,超过90%的皮肤损伤可在治疗结束后4-8周恢复。保护好放射区域皮肤,加速乳腺癌放射性皮炎的康复,为抗癌之路扫除障碍,增强抗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