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恶心、头晕?这些是麻醉的“正常反应”吗?

术后恶心、头晕?这些是麻醉的“正常反应”吗?
作者:郭栋   单位:青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7702

很多人在经历手术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适症状,这些常常被患者或家属误认为是术中出了问题,其实这类现象大多属于麻醉后的正常反应,是麻醉药物代谢、机体调节变化以及术后生理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反应的产生机制、常见表现、持续时间和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焦虑、促进恢复,也有利于提高患者配合度和满意度,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担忧。

一、术后常见的麻醉相关反应及机制

术后恶心与呕吐是最常见的不适感之一,尤其在接受全身麻醉、腹腔或妇科手术的患者中更为多见。这主要与麻醉药物对延髓催吐中枢的刺激、术中胃内容物残留以及术后镇痛药物如阿片类的副作用相关。部分患者术后头晕、嗜睡,是因为全麻药物尚未完全代谢清除,大脑皮层兴奋性尚未恢复,加之卧床体位变化或术中失血、失液,短暂性脑供血减少也会导致头晕。局麻或椎管内麻醉如腰麻,部分人术后会感到下肢无力、寒颤,这与神经阻滞未完全恢复有关,不代表神经损伤。部分人术后血压偏低、出汗或心慌,常为麻醉恢复期自主神经不稳定所致,大多在术后数小时内自行缓解。

二、不同人群对麻醉反应的易感性

每个人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代谢速度以及术中应激反应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神经调节能力下降,术后不适感更容易出现,恢复时间也相对延长。女性尤其在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时,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儿童因神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躁动、哭闹、短暂性意识混乱,被称为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也会增加术后麻醉相关反应的风险。因此麻醉医生在术前评估中会根据个体体质、手术方式及用药史拟定个体化麻醉方案,尽量减轻术后反应。

三、术后不适的观察与应对措施

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伤口引流情况及不适表现,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使用止吐药,如昂丹司琼、甲氧氯普胺等辅助缓解。术后头晕、嗜睡无需特殊处理,保持安静、卧床休息、适当补液即可改善。椎管内麻醉后患者应卧床6小时以上,防止因脑脊液流失导致低颅压性头痛。对于术后出现寒颤、下肢麻木等现象,应评估体温、电解质水平及神经功能,给予保暖、对症治疗。患者在苏醒期内不应急于下床行走,以免因意识模糊或体位性低血压发生跌倒。家属此时的理解与陪护非常关键,避免惊慌和干扰,安抚情绪对顺利恢复有积极作用。

四、术后反应的缓解与预防策略

术前进行充分沟通,评估高危因素并提前干预,是减少术后不适发生的重要环节。如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有助于减少术中胃内容物反流,降低术后呕吐风险。术中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控制,也可避免药物残留时间过长。术后早期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适当翻身,有助于肺功能恢复和药物代谢。疼痛控制方案采用多模式镇痛,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从而降低恶心等副作用。若患者既往有严重术后呕吐病史,麻醉医生可预先给予预防性止吐药物。术后加强液体管理、避免低血压和低血糖,同样是减少头晕、乏力等反应的有效手段。

五、结语

术后出现恶心、头晕、嗜睡等症状,多属于麻醉后的短暂生理反应,是人体对麻醉药物与手术刺激的正常适应过程。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症状在24小时内可自行缓解,不影响后续恢复。了解麻醉后可能的不适表现、掌握应对方式,既能减轻不必要的恐惧,也能促进患者顺利过渡到术后恢复期。科学认知麻醉,让每一次手术都安心、安全、可控。

2025-07-2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