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吃吃停停更安全?老年抗血小板治疗 3 大认知陷阱

阿司匹林吃吃停停更安全?老年抗血小板治疗 3 大认知陷阱
作者:蔡春英   单位: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
638

“哎呀,这药吃多了可不行,得停停,不然身体受不了!” 这是不少老年朋友在吃阿司匹林时的 “小算盘”。可您知道吗?这看似 “贴心” 的想法,其实可能给健康埋下隐患。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大家都很熟悉,但又容易被误解的“老朋友”——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这位已经陪伴我们超过130年的“老江湖”,从最初的“止痛小将”华丽转身,成为了如今心血管疾病的“守护神”。它就像一位默默无闻的“保镖”,时刻守护着我们的血管,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然而,这位“保镖”也有自己的脾气,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今天,咱们就来拆解一下老年朋友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容易陷入的三个“认知陷阱”,让您更安全、更有效地使用这位“血管卫士”。

陷阱一:吃吃停停更安全?

很多老年朋友担心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有副作用,于是选择“吃吃停停”,认为这样既能发挥药效,又能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其实,这种做法就像“拆东墙补西墙”,反而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阿司匹林的作用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官”,它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给血小板们立下严格的纪律:“没有命令不许擅自集结!”一旦立下规矩,只有等新生的血小板来接替岗位才能改变。如果突然撤走“教官”(停药),新来的血小板就像刚入伍的新兵,在30天内会制造出比平时多2-4倍的“违纪事件”(血栓风险)。这就是医学上著名的“血栓反弹效应”。所以,老年朋友们一定要坚持规律服药,不要轻易停药,以免给健康带来更大的风险。

陷阱二:阿司匹林剂量越大,效果越好?

有些老年朋友觉得,阿司匹林剂量越大,抗血小板的效果就越强,于是自行加大剂量。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就像“饮鸩止渴”,最终只会适得其反。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就像一把“双刃剑”,过低或过高的剂量都会影响其效果。一般来说,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的阿司匹林剂量范围是75-150mg/天。在这个剂量范围内,阿司匹林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但如果超过这个剂量,不仅不会进一步增强抗血小板的效果,反而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尤其是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的风险。所以,老年朋友们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处方来服用阿司匹林,不要自行调整剂量。

陷阱三: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其他预防措施可以放松?

有些老年朋友认为,既然已在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了,那么在生活方式等方面就可以不用那么严格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就像“掩耳盗铃”,最终只会自欺欺人。阿司匹林只是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策略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万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除了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血栓形成外,还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如果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忽视了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那么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依然很高。所以,老年朋友们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同时要积极治疗和控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科学用药,守护健康

阿司匹林作为一位“老朋友”,虽然有时会被误解,但它仍然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武器。老年朋友们在使用阿司匹林时,一定要避免上述认知陷阱,遵循科学、合理、规范的用药原则。科学应对:每日固定时间服药(推荐早餐后);肠溶片需空腹整片吞服,避免嚼碎;拟行手术或口腔治疗时,需提前5-7天与医生商议调整方案。同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当出现牙龈异常出血、视物模糊等征兆,或需进行内镜检查时,务必及时就医调整方案,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唯有智慧用药,方能让这位“血管卫士”真正守护健康防线。

让我们一起用心呵护这位“血管卫士”,让它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健康!

2025-07-2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