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科的“黄金一小时”

急诊外科的“黄金一小时”
作者:王灿   单位:四川省建筑医院 外科
803

在急诊外科的世界里,“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被赋予了最直观、最紧迫的意义。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言,伤后最初的60分钟,即“黄金一小时”,是决定生死与预后的关键时段。在这短暂却漫长的一小时里,每一秒都在与死神赛跑,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患者的生命走向。

曾有一位遭遇严重车祸的司机,被紧急送往医院时已陷入昏迷,口鼻大量出血。急救人员在将其转运途中就开始进行初步评估,发现气道存在严重梗阻风险。抵达急诊室后,医生仅用30秒就完成了气管插管,保障了气道通畅,为后续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在急诊外科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严重创伤患者往往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袭击等突发意外被送往急诊外科。当患者被送入抢救室的那一刻,一场争分夺秒的救治战役便拉开帷幕。此时,急诊外科医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迅速做出一系列精准的决策。

首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全面的评估,这一过程被称为初级评估。医生会按照ABCDE原则,即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环(Circulation)、残疾(Disability)、暴露(Exposure),依次检查患者状况。判断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梗阻风险;评估呼吸频率、幅度和血氧饱和度,确定是否存在气胸、血胸等影响呼吸的病症;检查脉搏、血压、皮肤颜色等,判断循环系统是否稳定;通过神经功能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损伤;最后充分暴露患者身体,全面查看体表创伤情况。每一个环节的检查都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你知道吗?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时,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例如,大量失血会触发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试图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但这种代偿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极限,就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也是为什么在“黄金一小时”内,恢复有效循环至关重要。

基于初级评估结果,医生需立即制定救治策略。若发现患者气道梗阻,必须在数秒内采取开放气道的措施,如仰头抬颏法、放置口咽通气道,甚至紧急气管插管;对于张力性气胸患者,需迅速进行胸腔穿刺减压,缓解胸腔压力,恢复呼吸和循环功能。这些操作不仅要求医生技术娴熟,更考验其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在 “黄金一小时”内,多学科协作也至关重要。急诊外科医生需要迅速联系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麻醉科医生负责保障患者气道安全和镇痛镇静;影像科医生快速完成 X 线、CT 等检查,为医生提供清晰的内部损伤图像;重症医学科医生则为后续的生命支持和监护做好准备。这种高效的协作模式,能够最大程度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

然而,“黄金一小时”的决策并非一帆风顺。复杂的伤情、有限的检查时间和设备条件,都可能给医生带来判断上的困难。此外,患者个体差异、并发症等因素,也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面对这些挑战,急诊外科医生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学习最新的创伤救治指南,提升自己的综合判断能力。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黄金一小时” 的救治理念也在不断完善。例如,损伤控制性手术(DCS)的应用,强调在严重创伤早期,以简单有效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这种理念的转变,为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新型止血材料的研发也为急救工作带来了新的助力,其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控制大出血。

急诊外科的“黄金一小时”,是一场与时间的激烈较量,是对医生专业素养和决策能力的严峻考验。每一个精准的判断、每一次果断的决策,都凝聚着急诊外科医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持续发展,相信在“黄金一小时”内,我们将为严重创伤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书写更多生命的奇迹。

2025-07-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