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痘痘反复“冒头”,减肥总不见成效,备孕许久却迟迟没有好消息,头发大把脱落,月经周期紊乱……当这些问题同时出现时,很多女性可能只将其当作独立的小毛病。殊不知,它们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出的“警报”。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着全球约6%~10%的育龄女性,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育功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这种疾病,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一)皮肤问题。雄激素水平升高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特征之一。过多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致毛孔堵塞引发痤疮(即痘痘),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且顽固难消。同时,雄激素会使身体毛发增多、增粗,出现多毛症状,常见于上唇、下颌、乳晕周围、下腹正中线等部位,形成类似男性的毛发分布,给女性外貌和心理带来双重困扰。
(二)体重异常。半数以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肥胖问题,且多表现为腹型肥胖,即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这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进而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生育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卵巢内会出现多个小卵泡,但这些卵泡往往无法发育成熟并排卵,导致排卵异常。此外,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发育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受精卵着床,进一步降低了受孕概率。
(四)毛发异常。雄激素过多不仅会导致多毛,还会作用于头皮毛囊,使毛囊逐渐萎缩变小,头发变得细软、稀疏,出现脱发症状,尤其是头顶部位的头发脱落较为明显,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发际线后移,影响外观形象。
(五)月经紊乱。月经不调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的月经周期可能延长,原本规律的月经变得数月不来潮;也可能出现月经量减少、点滴即净,甚至闭经的情况。少数患者还会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月经紊乱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还反映了身体内分泌系统的失调,需要引起重视。
探寻病因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未明,普遍认为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很重要,研究显示家族中有亲属患病,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某些基因突变会影响激素合成、代谢和调节,导致内分泌紊乱。
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多囊卵巢综合征。比如,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影响卵巢排卵功能。此外,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污染物(如塑料制品中的化学物质),也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
治疗策略
(一)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础,适用于所有患者。饮食上,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等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食物的比例,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合理体重。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还可结合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此外,要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学会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调节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促排卵等。调节月经周期可用短效避孕药,如达英-35、优思明等,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降低雄激素水平,使子宫内膜定期脱落,恢复规律月经。有生育需求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和激素水平调整后,可用克罗米芬、来曲唑等促排卵,帮助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此外,胰岛素抵抗明显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二甲双胍等药物,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
长痘、肥胖、不孕、脱发、月经不调……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威胁。了解这种疾病的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预防和应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