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在临床诊疗与社会生活中,精神障碍患者受幻觉、妄想、情绪失控等症状影响,常突发不可预测的攻击行为。这类行为破坏性强,不仅易致他人躯体损伤与心理创伤,威胁周围安全,还为医疗机构病房管理带来挑战,增加护理人力与安全防护压力。那么,精神障碍患者为何会出现攻击行为?面对这类情况,又该如何科学开展护理与约束工作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答,助力更好地应对此类问题。
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受精神症状支配
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首要诱因之一,是受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直接支配。其中,存在命令性幻听的患者,其思维、情感及行为控制能力会被幻听指令严重干扰,易在幻听驱使下实施攻击行为。此外,被害妄想症患者因持续存在“自身将遭受攻击”的错误认知,会产生强烈的恐惧与不安,为“防御”或“逃避”其所感知的威胁,常主动发起攻击,以此应对内心认定的危险情境。
2.病人自知力严重缺乏
一类对护理人员抱有敌意的精神障碍患者,具有较高的易激惹性,轻微刺激即可能引发反抗行为,严重时甚至出现攻击行为。这多与患者自身心理状态相关,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对管理人员的预设性负面认知或心理隔阂。当管理人员的言语提醒、操作行为等未符合其预期,或被其解读为“冒犯”时,便极易触发患者的愤怒情绪,进而表现出明显的反抗行为,对临床护理秩序和人员安全构成潜在风险。
3.护理人员本身态度问题导致被攻击
在精神病患者护理服务中,部分护理人员存在服务态度不端正、缺乏对患者尊重的问题。此类不当服务易使患者感受到被忽视或不被接纳,进而激发其易怒情绪,引发攻击性行为。
4.病人意识模糊或错乱
病人意识模糊、感知觉错乱或逻辑思维障碍时,可能突发攻击他人行为。
攻击方法与对象
攻击方式:从行为表现来看,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无特定模式,形式具有多样性。其攻击方式既可能借助物品实施,也可能表现为言语攻击,还可能利用自身身体发起攻击,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自我攻击的行为。
攻击对象:大多数是接触密切的医护人员,这些人员最容易受到攻击。
护理措施
1.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
首先应为患者提供舒适住院环境。患者入院且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需及时介绍住院环境、作息时间,告知主治医生及责任护士的姓名,帮助患者建立安全感。同时,需营造舒适环境以减少外界负性刺激,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刀具、尖锐器械等易引发攻击行为的物品,要做好妥善保管、严格管理或及时移除,切实做到防范于未然。
2.及时做好风险评估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病史,严格掌握患者的基础信息,并做好入院、转科、出院时的风险筛查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划分风险级别,与医生、患者家属共同制定有效、有针对性且全面的预防措施。
3.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掌握其心理变化
对有攻击倾向者,应安置在重症病室并专人看护,确保其处于安全视线内。护理操作中,人员需注重自身安全,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重点关注患者行为,且始终与患者保持适当距离。若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应先以耐心的言语劝说其终止并及时报告医生,尽量达成共识以避免激怒患者;同时需沉着冷静、灵活地制止,设法取走危险用具,杜绝二次攻击。后续应配合医生采取保护性约束干预策略。
4.加强服药管理,尽快控制病情
对该类患者,日常需强化用药管理与照护:严格监督服药,严防藏药、吐药行为;若患者入院时存在冲击倾向,应尽早给药干预,以快速控制病情进展,保障治疗效果与安全。
5.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优先构建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日常沟通中,明确告知患者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缓解其恐惧不安情绪,鼓励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充分理解患者,帮助其消除负面情绪、提升情绪稳定性,以降低攻击行为发生风险。此外,需向患者说明攻击行为的危害,宣传住院规章制度,引导其从潜意识层面约束自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