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
作者:王学萍   单位:成都市高新区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972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然而,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了解如何正确应对这些不良反应,不仅能减轻不适,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本文将详细介绍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科学应对指南,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情况。

常见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局部反应:接种后24-48小时内,接种部位可能红肿、疼痛、发硬,一般持续1-3天,是疫苗刺激局部组织的正常免疫反应。

全身反应:接种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低烧(≤38.5℃)、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轻微恶心等,持续1-3天,是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正常体现。

其他反应:部分儿童可能轻微烦躁或嗜睡,成年人可能有轻微关节不适,多可自行消退。

科学应对指南

1.科学居家护理

局部肿痛: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冷敷,每次10-15分钟,避开针眼。穿宽松衣物,减少摩擦,适当活动接种侧手臂,但避免剧烈运动。

发热不适: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多饮温开水、清淡汤粥或口服补液盐。体温≥38.5℃且不适明显时,可用温毛巾擦拭大血管处降温。若发热超38.5℃或全身酸痛明显,遵医嘱服用退热镇痛药,儿童避免用阿司匹林,严格按剂量使用。

营养补充: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瘦肉,助力免疫修复。

2.识别预警信号:何时需要果断就医

出现以下严重但罕见的不良反应,需立即就医——

严重过敏反应:接种后几分钟至1小时内急速出现全身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头晕、晕厥、严重持续性呕吐、痉挛性腹痛等。

持续高热:婴幼儿体温持续≥39℃;任何年龄接种者体温≥38.5℃且持续超3天,或退热药效果不佳。

神经系统症状:抽搐、意识状态显著改变、严重或持续性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肢体麻木无力、行走困难、视物模糊重影等。

其他危险信号:接种部位红肿范围扩大(直径>5cm)、疼痛剧烈持续加重、持续流脓或溃烂;严重、持续的呕吐或腹泻致脱水;胸闷、心悸、持续严重胸痛;皮肤、黏膜或大小便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点或瘀斑;任何极度不安、无法解释的严重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接种后需家长密切观察。出现不良反应时,避免自行用药,应先咨询医生或药师。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接种后不良反应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作用。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接种后发热可能增加心脏负担,需特别关注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并告知基础疾病情况。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接种疫苗需谨慎,尽管部分疫苗相对安全,但仍需密切观察反应。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孕期或哺乳期状况。

预防与心理支持

1.预防措施

接种前告知:如实告知医生个人健康状况、过敏史及用药情况。若对疫苗成分过敏,提前告知以避免接种。

接种后留观:接种后务必在接种点留观至少30分钟,这是发现急性过敏反应的关键窗口期,期间如有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保持良好习惯:接种后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和适当运动,以增强免疫力并减轻不良反应。

2.心理支持

主动解释:接种前告知常见反应的可能性、持续时间和应对方法,帮助接种者管理预期。

耐心倾听:理解并认真倾听接种者及家属的担忧和不适主诉。

传递信心:疫苗预防重症的获益远超不良反应风险。告知监测预警信号与就医途径,让大家有安全感。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