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上吐下泻的急性胃肠炎

当心上吐下泻的急性胃肠炎
作者:胡耕彰   单位:金阳县人民医院
395

急诊室内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病人,身体虚弱蜷缩,面色发白,大汗淋漓的。这些患者几小时前可能还在进餐,此刻却在上吐下泻、腹痛难忍。这种患者经诊断一般为急性胃肠炎。且这种疾病并非个例。据统计,每年全球大约有上十亿这样的病例,夏季、秋季为此疾病的高发季。当你发现自己有上吐下泻症状时,你很可能已被肠胃炎给盯上了。

什么是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发作的胃肠道黏膜炎症,其病因主要是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细菌(如沙门菌、大肠杆菌)感染,损伤胃肠黏膜细胞,从而影响其对水的吸收,并刺激肠道加速蠕动,大量水液会向肠道积聚,这时呕吐、腹泻就是身体驱逐入侵者的本能反应。

祸从何来?

1.微生物感染。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细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寄生虫:如贾第鞭毛虫。

2.食物中毒:细菌在食物中产生的毒素是元凶,即使加热杀灭细菌,毒素仍可致病,引发快速呕吐。

3.其他诱因:某些药物、酒精、食物过敏或不耐受。

“病从口入”的路径

1.污染的食物与水是最大源头。食材带菌、加工污染、水源污染。2.接触传播:接触患者呕吐物、粪便后未洗手就触摸口鼻或食物以及接触污染物品。3.空气飞沫:呕吐时产生的含病毒气溶胶可被吸入。

谁易中招?

1.婴幼儿与儿童免疫力弱,手口行为多,易交叉感染。2.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脱水风险高。3.免疫缺陷者,如HIV感染者、放化疗患者。4.旅行者易遇“旅行者腹泻”。5.集体生活者,如学生、养老院居住者等。

如何应对“胃肠风暴”?

治疗肠胃炎的核心是预防和治疗脱水,切勿盲目用药。

1.补液是重中之重。(1)补液首选口服补液盐(ORS Ⅲ):口服补液盐可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钠、钾等)。小口、频繁补充。呕吐剧烈可尝试含碎冰或每几分钟喂一勺ORS。(2)避免进食果汁、运动饮料等含糖高的饮品,此类饮料若电解质比例不当,可能加重腹泻。(3)紧急就医:当患者出现中重度脱水信号,无法进食进水且尿量极少、精神萎靡或烦躁、口干舌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时就得紧急就医,避免耽误治疗。

2.调整饮食。(1)呕吐剧烈可短暂禁食(1~2小时),但需持续补液。呕吐稍缓,尽早恢复清淡、易消化、低脂低渣饮食:米粥、面条、苏打饼干、土豆泥、香蕉、苹果泥。(2)避免高糖、高脂、高纤维、乳制品、辛辣刺激食物。

3.谨慎用药。(1)抗生素:仅对特定细菌感染且由医生判断使用。病毒性无效,滥用有害。(2)止吐药:严重呕吐影响补液时,医生可能短期使用。(3)止泻药:成人非血性腹泻、无发热且非细菌感染时可短期使用。儿童一般不推荐!细菌感染时使用可能阻碍排毒。蒙脱石散以及同类型药物相对安全。(4)益生菌:特定菌株可能辅助治疗,但效果因人而异。

何时必须紧急就医?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紧急就医,切勿耽搁治疗:1.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或剧烈呕吐持续>1~2天;2.腹泻严重(水样便极多)或持续>3天无改善;3.便中带血或黑便;4.高热(>38.5℃)持续不退;5.明显脱水迹象;6.持续剧烈或固定部位腹痛;7.婴幼儿、孕妇、老人、有严重基础病(心肾疾病、糖尿病等)或免疫低下者。

如何预防急性肠胃炎?

1.勤洗手非常关键:要养成便后、饭前、处理食物前、接触可能污染物品后,用肥皂/洗手液彻底洗手的习惯,且每次洗手时间大于20秒。

2.食品安全:①生熟分开;②食物彻底煮熟,尤其肉类、禽蛋、海鲜;③剩菜及时冷藏,食用前充分加热。不喝生水、生奶,水果蔬菜要清洗干净。

3.卫生消毒: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区域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清洁,患者物品专用并消毒。

4.接种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是婴幼儿有效预防手段。

急性胃肠炎是常见的胃肠疾患,但绝不可掉以轻心,识别致病因素,注意预防脱水,出现急性发病症状及时就医,并坚持“勤洗手、吃熟食、讲卫生”的原则预防急性胃肠炎,才能让自身和他人远离这场烦人的“胃肠风暴”。

2025-07-2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