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液体平衡管理是保障透析安全、有效进行的核心环节。透析患者因肾脏功能受损,无法正常调节体内液体平衡,容易出现水钠潴留。合理计算超滤量并有效预防低血压,对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以下将为您详细解析相关要点。
透析中液体平衡的重要性
正常情况下,人体肾脏可根据摄入水量、身体代谢需求精准调节排尿量,维持体液平衡。而透析患者肾功能衰竭,肾脏排水能力基本丧失或大幅下降,多余水分无法排出体外,会导致水肿、高血压,甚至引发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透析治疗的关键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超滤的方式清除体内多余水分,重建液体平衡,减轻心脏、血管等器官负担,改善患者症状与预后。
超滤量的精准计算
1. 确定干体重
干体重是透析患者体内无多余水分潴留,也无脱水现象时的理想体重,是计算超滤量的基础。确定干体重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
临床评估: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有无水肿(如眼睑、下肢水肿情况)、肺部啰音、呼吸状况等判断体内水分是否过多;同时结合患者自我感觉,如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初步评估干体重。
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辅助判断心脏大小、肺部淤血情况,帮助更准确确定干体重。例如,肺部淤血明显可能提示体重高于干体重,体内水分过多。
透析过程观察:长期透析过程中,根据患者透析时的反应(如是否容易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等)动态调整干体重。若透析中频繁发生低血压,可能干体重设定过低;若透析后仍存在水肿、高血压,可能干体重设定过高。
2. 计算超滤量
超滤量 = 透析前体重 - 干体重 + 透析间期饮水量。例如,某患者透析前体重为 60kg,干体重为 55kg,透析间期(通常为 2 - 3 天)饮水量为 1L(1kg),则本次透析超滤量 = 60 - 55 + 1 = 6kg,即 6000ml。但在实际操作中,单次透析超滤量不宜超过体重的5%,若超滤量过大,会增加透析中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技巧
低血压是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0%-40%,严重影响透析的顺利进行及患者健康。以下是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实用技巧:
1. 合理调整透析参数
超滤模式:采用序贯超滤或曲线超滤模式。序贯超滤先快速超滤一定量水分,再缓慢超滤剩余量;曲线超滤根据透析时间和患者情况设定超滤曲线,避免短时间内超滤过多水分,减少血容量快速下降引发低血压的风险。
透析液钠浓度:适当提高透析液钠浓度(一般不超过 145mmol/L),可增加血浆晶体渗透压,使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维持血容量稳定。但需注意,高钠透析可能导致患者口渴,增加透析间期饮水量,后续透析时超滤量又会增加,因此需权衡利弊,合理调整。
透析温度:降低透析液温度至35.5℃-36.5℃,低温透析可使外周血管收缩,增加血管阻力,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2. 优化患者自身状态
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建议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患者可通过严格控制水分和盐分摄入实现,如减少汤、粥等含水量大的食物,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口渴时采用小口喝水、含冰块等方式缓解。
改善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会导致患者血管张力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容易发生低血压。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每天1.2-1.5g/kg),多食用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食物,同时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增强体质。
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积极治疗贫血,可通过补充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方式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必要时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
3. 密切监测与及时干预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至少每 30 分钟测量一次。若发现血压下降趋势,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早期干预措施:当患者出现头晕、眼花、出汗等低血压先兆症状,或血压较透析前下降 20mmHg 以上时,立即暂停超滤,让患者取头低脚高位;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0-200ml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提升血压;必要时调整透析参数,如降低血流量、调整超滤模式等。
透析中液体平衡管理是一项精细且专业的工作,精准的超滤量计算和有效的低血压预防,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与操作,也离不开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