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多由高能量损伤(如车祸、高处坠落)或低能量损伤(如老年人跌倒)引起。由于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负重结构,骨折后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以下从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进行科普指导。
骨折后的紧急处理与诊断
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膝关节负重,可采用夹板或树枝临时固定患肢,减少二次损伤。若出现明显肿胀、畸形、剧烈疼痛或无法活动,需尽快送往医院急诊科。
常见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型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后,采用长腿石膏或支具固定膝关节于屈曲10°~15°位置,固定时间通常为6~8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是否出现移位。
手术治疗。对于移位明显、关节面塌陷超过2mm、合并韧带或半月板损伤的骨折,需进行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钢板、螺钉等器械固定骨折块,恢复关节面平整;关节面复位植骨术:针对塌陷骨折,复位后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填充缺损;微创内固定术:采用小切口置入钢板,减少软组织损伤,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术后护理要点
伤口护理。术后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未拆线前避免沾水。若敷料渗血、渗液,需及时更换以防感染。一般术后14天拆线,拆线后1周可进行淋浴,但需避免长时间浸泡。观察伤口周围有无红肿、发热、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肿胀管理。术后膝关节肿胀属正常现象,可通过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术后48小时内可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注意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皮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分阶段康复训练
早期阶段(术后1~4周)。目标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维持关节活动度。可进行——踝泵运动:主动勾脚、伸脚,每组30次,每日10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绷紧大腿肌肉5秒后放松,每组20次,每日8组;被动膝关节活动:在支具保护下,由康复师辅助进行屈膝训练,角度从30°开始,每周增加10°~15°,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中期阶段(术后5~8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增加训练强度——主动膝关节屈伸训练:借助CPM机或自主练习,逐步达到90°屈膝;直腿抬高训练:平卧时伸直下肢抬离床面15cm,维持5秒,每组15次,每日6组;部分负重训练:在医生允许下,借助助行器逐渐增加患肢负重,从体重的1/4开始,逐步过渡。
后期阶段(术后9~12周)。重点恢复膝关节功能和下肢肌力——平衡训练:单腿站立、平衡垫练习,增强关节稳定性;步态训练:纠正跛行,逐步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膝关节屈伸抗阻练习,强化股四头肌和腘绳肌。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创伤性关节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与关节面不平整、软骨损伤有关。预防关键在于术中尽可能恢复关节面平整,术后避免过早负重。若出现关节疼痛、僵硬,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氨基葡萄糖,配合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磁疗)缓解症状。
深静脉血栓。术后卧床期间易发生,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预防措施包括早期踝泵运动、穿医用弹力袜,高风险患者需注射低分子肝素。一旦确诊,需绝对卧床,避免按摩患肢,及时进行抗凝治疗。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骨折愈合期间(通常3个月内)避免膝关节负重下蹲、爬楼梯、剧烈运动。日常起身或坐下时,保持膝关节缓慢活动,避免突然用力。
饮食上注意补充蛋白质(如鸡蛋、鱼类、豆制品)、钙(牛奶、虾皮)及维生素D,促进骨痂生长。戒烟限酒,避免影响骨折愈合。
胫骨平台骨折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保持耐心,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训练。科学的护理与系统的康复训练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恢复膝关节功能,降低后遗症风险。若康复过程中出现关节不稳、异常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