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是皮肤过敏了吗?怎么突然起了这么多风团,还痒得要命!”在皮肤科门诊,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荨麻疹,这个让无数人抓狂的皮肤病,常被简单地贴上“皮肤过敏”的标签。然而,它真的只是过敏那么简单吗?
荨麻疹的“真面目”
1.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以风团(隆起于皮肤表面的红色或白色斑块)和血管性水肿(皮肤或黏膜深层肿胀)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其典型表现为:
风团:大小不一的红色或白色隆起斑块,边缘清晰,周围常有红晕;瘙痒:剧烈瘙痒是主要症状,夜间可能加重;速发速退:风团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并消退,不留痕迹,但可能反复发作;血管性水肿: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睑、嘴唇、舌头或生殖器肿胀,可能伴随疼痛而非瘙痒。
2.荨麻疹=皮肤过敏?这是一个误解!
虽然许多荨麻疹病例与过敏相关,但过敏并非唯一原因。根据发病机制,荨麻疹可分为两大类:
免疫性荨麻疹(占少数):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发,如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食物、药物、昆虫叮咬过敏等)。非免疫性荨麻疹(占多数):与免疫系统无关,而是由物理刺激、化学物质、感染、内分泌等因素直接触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
荨麻疹的“幕后黑手”
1.肥大细胞
皮肤和黏膜中存在一种名为肥大细胞的免疫细胞,它们像“哨兵”一样守护着身体。当遇到触发因素(如过敏原、物理刺激等)时,肥大细胞会被激活,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组胺。
2.组胺的“罪行清单”
组胺通过与皮肤血管上的H1受体结合,引发一系列反应。
血管扩张:导致皮肤发红;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风团;神经刺激:引发剧烈瘙痒;平滑肌收缩:可能伴随腹痛、呼吸困难(严重病例)。
3.慢性荨麻疹的“慢性化”机制
急性荨麻疹通常在6周内消退,而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的反复发作与以下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反应:部分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肥大细胞表面IgE受体或组胺释放相关蛋白的自身抗体,导致肥大细胞持续激活;慢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鼻窦炎等未彻底治疗;持续刺激:如长期接触某种物理因素或药物。
三、荨麻疹的治疗
1.急性荨麻疹:抗组胺药“救急”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首选药物,可有效缓解瘙痒和风团,且副作用少(如嗜睡);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仅用于严重病例(如喉头水肿),需严格遵医嘱;肾上腺素: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救命药”。
2.慢性荨麻疹:长期管理是关键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非“根治”。
阶梯式用药:初始剂量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每日1片);无效时,逐渐增加剂量至2-4倍标准剂量;仍无效,联合其他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环孢素等)。避免诱因:如寒冷性荨麻疹患者需保暖,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避免剧烈运动。生物制剂:对难治性荨麻疹,抗IgE单抗(如奥马珠单抗)可显著改善症状。
3.治疗误区:这些“偏方”不可信!
盲目忌口:除非明确食物过敏,否则无需限制饮食;滥用激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肥胖、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相信“根治秘方”:目前尚无根治慢性荨麻疹的方法,任何宣称“彻底治愈”的广告都需警惕。
预防与日常护理
1.记录“荨麻疹日记”
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如饮食、活动、情绪等)和症状,帮助医生找到潜在原因。
2.避免已知诱因
物理性荨麻疹:穿宽松衣物、避免冷热刺激;感染相关:及时治疗感冒、牙周炎等;药物相关:告知医生过敏史,避免使用可疑药物。
3.皮肤护理“三原则”
温和清洁:使用无刺激的沐浴产品;保湿修复:每日涂抹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避免搔抓:搔抓会加重炎症,可用冷敷缓解瘙痒。
总之,荨麻疹虽难以彻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日常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恢复正常生活。荨麻疹≠皮肤过敏,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若反复发作或伴随严重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或相信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