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作为眼科常见手术,虽然技术成熟、安全性高,但手术感染风险依然存在。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感染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揭秘白内障手术全流程防感染的三大核心方法,帮助您安全顺利完成手术并重见光明。
第一招:术前干预——身体及心理的全方位准备
白内障术前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自身准备。
①全身状况评估很重要。术前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全身疾病情况,特别是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的基础疾病。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是普通患者的3~5倍,因此血糖管理必须达标(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
②术前沐浴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意义重大。手术前一天晚上或当天早晨,患者需要用抗菌沐浴露彻底清洗面部和头发,特别注意眼周清洁。但要注意避免洗发水或肥皂进入眼睛造成刺激。有些医院还会要求患者术前剪短睫毛,减少细菌藏匿的可能。
③心理准备也不容忽视。紧张焦虑会导致术中配合度下降,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医生会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帮助患者建立合理预期,必要时可给予轻度镇静药物。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第二招:术中防护——无菌操作的极致追求
①手术室环境控制是预防感染的基础。现代眼科手术室都配备层流净化系统,能将空气中的微生物粒子控制在极低水平。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40%~60%,为手术创造理想环境。所有进入手术室的人员都必须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鞋套,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污染。
②手术器械灭菌有着严格标准。白内障手术器械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一般134℃、4⁓5分钟)或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等可靠方法处理。一次性使用物品如手术巾、注射器、刀片等必须确保包装完好且在有效期内。近年来,越来越多医院采用一次性使用手术包,进一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③术者手部消毒流程极为严谨。主刀医生和助手需要用抗菌洗手液刷洗双手和前臂至少5分钟,特别注意指甲缝和皮肤皱褶处的清洁,然后用无菌擦手纸擦干,最后戴上无菌手套。研究表明,规范的手卫生可使手术感染率降低70%以上。
④患者眼部消毒同样关键。手术开始前,护士会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眼睑及周围皮肤,这种消毒剂对眼部刺激性小且杀菌谱广。消毒顺序从内向外,避免将周围细菌带入手术区域。消毒后铺无菌洞巾,只暴露手术眼,建立无菌操作区域。
⑤抗生素或者抗生素眼药水使用贯穿手术全程。除了术前预防性使用外,术中医生通常会在前房内注射少量抗生素(如头孢呋辛),或在灌注液中加入适量抗生素,直接作用于手术部位。部分医院还会在手术结束时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形成局部药物储库,持续发挥抗菌作用。
第三招:术后护理——守护最后一道关卡
眼部保护是术后第一要务。手术结束后,医生会给患者戴上透明眼罩或眼盾,防止无意中揉眼或外力撞击。眼罩需要持续佩戴至术后第一天复查,睡眠时建议继续佩戴1周左右,避免睡梦中无意识触碰眼睛。洗头洗澡时要特别小心,避免水溅入眼内。
规范用药必须严格执行。术后通常需要联合使用三种眼药:抗生素眼药水(如左氧氟沙星)每天4次,持续1~2周;激素类眼药水(如氟米龙)根据炎症情况调整频次,一般从每天4次开始逐渐减量;非甾体抗炎眼药(如普拉洛芬)每天3~4次,帮助控制炎症和预防黄斑水肿。滴药前务必洗手,瓶嘴不要接触眼睛,两种眼药之间间隔5~10分钟。
除了药物和清洁,生活方式的调整对预防感染同样重要。术后初期需要充分休息,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用眼时间应控制在每天4小时以内,且每用眼30~40分钟需休息10~15分钟,可闭目养神或远眺放松。阅读或使用电子产品时保持适当距离,环境光线要柔和均匀,避免强光直射或过暗环境。
疾病不可怕,用对方法很重要!只有医患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确保手术效果,重获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