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痛别大意!不同位置的腹痛可能提示哪些胃肠疾病?

肚子痛别大意!不同位置的腹痛可能提示哪些胃肠疾病?
作者:张亮   单位:济南市章丘区中医医院
35666

腹痛这一症状其实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一种健康警报信号,它暗示着我们的身体可能出现了某些问题。并且,腹部不同位置所出现的疼痛感,往往与不同的胃肠疾病相对应。比如说,左下腹疼痛可能与结肠相关疾病有关,而右上腹疼痛则可能是胆囊疾病的征兆等。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了解这些来自身体的疼痛信号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察觉到潜藏在身体内部的健康风险,从而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上腹部疼痛:胃与十二指肠的“求救信号”

上腹部(肚脐以上、胸骨剑突下方)疼痛最常见于胃部和十二指肠疾病。若疼痛表现为进食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加重,伴随反酸、嗳气,可能是胃溃疡——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后,胃酸刺激溃疡面引发疼痛。反之,空腹或夜间饥饿时疼痛明显,进食后缓解,则需警惕十二指肠溃疡,这与夜间胃酸分泌增多且缺乏食物缓冲有关。

若疼痛突然加剧呈“刀割样”,并迅速扩散至全腹,需立即就医,可能是溃疡穿孔导致的急腹症。此外,持续性隐痛伴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时,要排除胃癌风险,尤其是40岁以上有家族史者需格外注意。

脐周疼痛:小肠与阑尾的“早期预警”

肚脐周围疼痛多与小肠疾病相关。阵发性绞痛伴腹泻可能是急性肠炎,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肠道蠕动异常引发痉挛。若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并固定,按压时加重(麦氏点压痛),同时伴有发热、恶心,需高度怀疑急性阑尾炎——阑尾管腔堵塞后细菌繁殖,引发化脓性炎症,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阑尾穿孔。

儿童脐周反复疼痛还需警惕肠蛔虫症,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刺激肠壁,常伴随夜间磨牙、营养不良。而持续隐痛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可能是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需通过肠镜进一步确诊。

下腹部疼痛:结肠与盆腔器官的“异常提示”

左下腹部疼痛常见于结肠问题。排便后缓解的隐痛伴黏液便,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炎症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导致黏膜糜烂出血。若疼痛伴随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呈羊粪状,则可能是便秘引发的结肠痉挛,长期忽视可能发展为肠梗阻。

右下腹痛除阑尾炎外,女性需考虑右侧附件问题,但男性或绝经后女性出现右下腹包块伴疼痛时,要警惕结肠癌——肿瘤堵塞肠腔导致梗阻,疼痛多为持续性并逐渐加重。此外,下腹部坠胀感伴尿频、尿急,可能是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但需与盆腔脓肿等胃肠疾病鉴别。

弥漫性腹痛:全身疾病的“胃肠反应”

全腹弥漫性疼痛需警惕严重疾病。暴饮暴食后突发剧烈腹痛,伴随恶心呕吐、腹胀无排气,可能是急性胰腺炎——胰液反流激活消化酶,自我消化胰腺组织,血清淀粉酶升高是重要诊断依据。而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现全腹隐痛,可能是自发性腹膜炎,肠道细菌透过受损肠壁进入腹腔引发感染。

此外,铅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全身性疾病也会表现为弥漫性腹痛,常伴随原发病症状:如铅中毒有牙龈铅线、糖尿病患者有口渴多尿。这种“胃肠型”疼痛容易被误诊,需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特殊伴随症状:判断疾病的“关键线索”

识别腹痛性质和伴随症状能提高判断准确性。疼痛时蜷缩身体可缓解多为痉挛性疼痛,如肠易激综合征;按压腹部疼痛减轻可能是溃疡病;而拒按且肌肉紧张(板状腹)常提示腹膜炎。伴随呕吐宿食要考虑幽门梗阻,果酱样大便可能是肠套叠,血便则提示消化道出血(如溃疡、肿瘤、血管畸形)。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①疼痛剧烈且持续超过6小时不缓解;②伴随高热(体温>38.5℃)、黄疸;③呕血或黑便、血便;④腹部隆起、停止排气排便;⑤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及时就医能避免急性胰腺炎、肠穿孔等致命性疾病的延误诊治。

腹痛犹如胃肠器官的“语言”,不同位置、性质的疼痛传递着不同的健康信息。出现腹痛时,建议记录疼痛部位、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就医时提供详细信息,帮助医生精准诊断。记住:胃肠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小毛病拖成大问题。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