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手术室,医生、护士们紧张有序地准备着即将开始的手术。在这一系列严谨的操作中,有一个环节看似不起眼,却对患者的术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手术体位的摆放。科学合理地摆放手术体位,不仅能为医生创造良好的手术视野,更是避免患者出现压疮与神经损伤的关键。
压疮常被比喻为“沉默的伤口”。手术过程中,麻醉状态下的患者无法自主调整体位,身体局部长时间承受压力,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当皮肤及皮下组织持续缺血缺氧,就会逐渐出现破损、溃烂。尤其对于老年人、肥胖患者、身体瘦弱人群,以及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他们的皮肤更脆弱,血液循环功能也相对较差,发生压疮的风险比常人高出数倍。为了抵御这一风险,医护人员会在术前准备多种防护措施。比如,在患者的骶尾部、足跟、肘部、肩胛部等骨骼突出部位,铺上凝胶垫、海绵垫或气垫,这些柔软的减压材料如同给身体撑起了“保护伞”,能有效分散压力,减少皮肤与手术床之间的摩擦力。
而神经损伤,则如同身体里“看不见的雷区”。人体的神经系统就像一张精密复杂的网络,任何一处受损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在手术体位摆放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压迫或牵拉到重要神经。以俯卧位手术为例,这类手术常用于脊柱、背部手术。在此过程中,患者的面部、胸部、膝部等部位会受到较大压力,眼睛周围的神经和组织也容易受压,可能导致视力受损。因此,医护人员会使用特制的俯卧位头架,让患者的脸部呈悬空状态,同时在胸部下方垫上软垫,保持呼吸顺畅,避免胸部受压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再如,侧卧位手术时,上肢的臂丛神经是重点保护对象。如果上肢过度外展超过90度,臂丛神经就会受到牵拉,可能造成手臂麻木、无力等症状。所以,医护人员会将患者的上肢放置在可调节的托手架上,保持手臂自然弯曲,确保神经处于松弛状态。对于下肢手术,坐骨神经的保护也不容忽视,合适的腿部摆放角度和位置,能避免坐骨神经受压,防止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
手术时长同样是影响压疮与神经损伤的重要因素。一场持续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复杂手术,会让患者身体局部承受长时间压力。对此,手术团队会制定详细的防护方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轻柔地调整患者的体位,检查受压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和完整性。同时,还会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实时关注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状态。
手术体位摆放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个精心放置的垫子、每一次精准的体位调整,都凝聚着医护人员对患者健康的守护。了解这些知识后,相信患者及家属在面对手术时,能对医护工作多一份理解与信任,共同为手术的成功和术后康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