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认识耳念珠菌定植
1.什么是耳念珠菌定植?
定义: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一种多重耐药真菌,可在人体皮肤(如腋窝、腹股沟)、外耳道等部位定植而不引发症状,但具有潜在传播风险。
与感染的区别:定植≠感染,多数定植者无明显不适,但若免疫力持续下降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发展为侵袭性感染(如血流感染)。
2.为何需重视居家护理?
耳念珠菌通过接触传播,易通过家庭环境中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或共用物品扩散,需通过科学护理降低传播风险。
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1.主要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接触患者皮肤定植部位(如破损皮肤、分泌物)。
间接接触:共用毛巾、衣物、床单、门把手等被污染的物品或环境表面(耳念珠菌可在物体表面存活14天以上)。
2.易感人群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者)、长期住院或接受侵入性操作(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或导尿管插管等)患者。
居家隔离与防护措施1.隔离原则
单间居住:条件允许时,患者宜居住在带独立卫生间的卧室。
2.个人物品管理
专用物品:牙刷、毛巾、体温计、血压计等个人用品单独存放,避免共用。
优先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手套、床单、一次性马桶刷等,使用后应放入垃圾袋密封。
3.照护者防护
该菌为机会致病真菌。正常人体的不同部位也会定植其他正常菌群,免疫力正常的人一般不会感染。
接触患者前戴手套、穿隔离衣,接触后立即用含酒精(75%)手消毒剂或洗手液洗手。
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时需戴双层手套,操作后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
居家环境与物品消毒1.居家清洁消毒
保持环境清洁干燥:定期开窗通风,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
高频接触表面:门把手、床头柜、电灯开关、手机等,日常定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1:50稀释)擦拭;金属及医疗器械表面,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
衣物、床单:可加入含氯消毒剂(如漂白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清洗;也可用流通蒸汽消毒或煮沸消毒30分钟。
皮肤消毒:可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碘消毒剂、75%酒精。
2.避免无效消毒
环境消毒不推荐使用仅含季铵盐成分的消毒剂(如某些消毒湿巾)。
症状监测与就医指征1.定植者自我监测
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8℃)、寒战、乏力、呼吸困难等,可能提示出现感染症状,需立即就医。
2.就医提示
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耳念珠菌定植”病史,携带近期检查报告(如真菌培养结果)。
3.入住养老或日托机构
入住前主动告知机构“耳念珠菌定植”病史,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共用个人物品。
用药管理与健康指导1.遵医嘱用药
定植者通常无需抗真菌治疗,但需按医生指引定期复查;若医生开具抗真菌药物,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
避免滥用抗生素或激素,以防破坏菌群平衡,诱发感染。
2.日常健康管理
皮肤护理:保持腋窝、腹股沟等潮湿部位干燥,破损皮肤用防水敷料覆盖,避免抓挠。
提升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进行轻至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
饮食建议:咨询专业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以防营养不良。
生活习惯与心理支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手卫生: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洗手液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手消毒剂。
避免共用物品:不与家人共用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个人衣物单独清洗。
2.心理调适
患者:相信科学,了解定植≠感染,通过正规渠道(如医疗机构、疾控中心)获取信息,避免焦虑。
家属:给予理解与支持,协助患者完成日常居家护理,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如医院心理科、线上公益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总结与注意事项核心原则:预防传播是关键,严格落实隔离、清洁消毒、手卫生三大措施。
定期随访: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定植状态,及时调整居家护理方案。
社区支持: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取居家消毒指导和医疗资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