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控压+控糖能减少并发症风险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控压+控糖能减少并发症风险
作者:​章德强   单位: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中心卫生院
1938

高血压与糖尿病,如同两把“利刃”,同时存在时会协同损伤血管、神经和器官,大幅增加心梗、脑卒中、肾衰竭等致命并发症的风险。中医认为,二者虽病名不同,但核心病机相通——皆因“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所致。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双管齐下”策略,可实现精准调控,守护生命健康。

病机溯源:从“阴虚燥热”到“痰瘀互结”的恶性循环

中医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范畴,糖尿病属“消渴病”,二者常因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痰湿内阻、血瘀阻络而相互关联。例如,肝肾阴虚者易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气阴两虚者常伴乏力口渴、自汗盗汗;痰湿内阻者可见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血瘀阻络者则肢体麻木、刺痛频发。这些症状若叠加存在,会形成“阴虚→燥热→血瘀→痰湿”的恶性循环,加速病情进展。

现代研究证实,高血压与糖尿病共享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病理基础。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而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又会损伤血管弹性,形成“1+1>2”的危害。

控压控糖:中医“四维疗法”显奇效

1.中药调理:辨证施治,精准用药

肝肾阴虚型: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加天麻、钩藤平肝潜阳,改善头晕目眩;配伍枸杞、山茱萸滋补肾阴,缓解腰膝酸软。

气阴两虚型:选用生脉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党参益气,麦冬、五味子养阴,桂枝温通经络,改善乏力、多汗症状。

痰湿内阻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天麻、钩藤熄风止眩,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减轻头重胸闷。

血瘀阻络型:血府逐瘀汤为主,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芎、赤芍行气止痛,地龙通络,缓解肢体麻木刺痛。

案例:一位62岁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10年,长期头晕、口干、下肢麻木。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血瘀”,予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血压稳定在130/80mmHg,空腹血糖降至6.2mmol/L,症状显著改善。

2.针灸推拿: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针灸选穴:足三里(调节糖代谢)、太冲(疏肝理气、辅助降压)、内关(宁心安神)、三阴交(健脾益肾)。配合艾灸关元、气海温补阳气,增强体质。

推拿手法:头部按摩百会、风池穴缓解头晕;背部膀胱经推拿改善血液循环;足底反射区按压(如肾区、胰岛区)促进代谢。

研究支持:临床数据显示,针灸联合降压药可使收缩压平均下降10-15mmHg,且能减少药物剂量,降低低血糖风险。

3.饮食调摄:低盐低糖,药食同源

控盐限糖:每日盐摄入<5克,避免腌制食品;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苹果),控制精制糖摄入。

药膳推荐:

枸杞山药粥:枸杞15g、山药100g、粳米50g,健脾益肾,适合气阴两虚者。

芹菜决明子茶:芹菜根50g、决明子10g,清热平肝,辅助降压。

苦瓜炖排骨:苦瓜200g、排骨100g,苦瓜中的苦瓜苷可降低血糖,排骨提供优质蛋白。

4.运动养生:动静结合,调和阴阳

推荐运动: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功法,通过“调息、调身、调心”改善代谢功能。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禁忌:避免清晨血压高峰时段剧烈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

关键提醒:中西医结合,科学管理

药物协同:降压药(如ACEI类培哚普利)可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药需由中医师辨证后使用,避免自行抓药。

监测指标:血压控制在<130/80mmHg,空腹血糖4.4-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每3个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每年进行眼底检查、颈动脉超声。

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家属应协助监督用药依从性,定期陪同复诊。

预防并发症: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并发症隐匿性强,早期干预至关重要。例如:

糖尿病肾病:控制血压<130/80mmHg,使用ACEI/ARB类药物减少蛋白尿。

视网膜病变:每年进行眼底检查,控制血糖波动幅度<4.4mmol/L。

心血管疾病: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需评估出血风险)。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共管,需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精准监测,通过“药物+非药物”的综合干预,实现“血压稳、血糖平、并发症少”的目标。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