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健康问题,其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学习能力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中医学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对抑郁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其特有的优势。那么,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青少年抑郁?本文为您简单科普。
青少年抑郁
心绪不宁、情绪低落、胸闷、胁肋胀痛、易怒喜哭,或感觉咽喉中有异物阻塞等,都是抑郁的症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与成人抑郁类似,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下,缺乏价值感,语言表达能力差,不愿与周围的小朋友玩耍,行为孤僻,食欲减退,睡眠障碍,逆反心理,学习成绩差,头痛,浑身不舒服等。
中医角度看待青少年抑郁
在传统医学上,抑郁可归入“百合病”“郁证”等。《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中有一句话:“情志不畅,则为抑郁,抑郁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各种疾病。”中医学提出抑郁症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肝郁脾虚”和“脾虚痰阻”两个阶段,即“本虚标实”。心脏为阳中之阳,为阳之所生。心,其意为喜,心血不足,心阳不足,就会心绪不宁,失去了欢乐,就会心情抑郁,意志消沉。肝气郁结,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肝”是一种功能性的概念。肝主疏泄,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当肝气郁结时,人常会不自觉地长吁短叹,或感觉咽喉有异物梗阻。长期的抑郁会导致体内的气血不畅,从而影响中焦的脾胃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肝郁脾虚的发病。中医理论中的“脾”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脏概念不完全相同。木克土,长期的肝郁会对脾胃造成伤害。脾脏受损的主要临床症状有:食欲缺乏,腹胀,消瘦等。有些人也会出现乏力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与“脾运化”有关。所以,青春期的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只要针对病因,通过调理脾胃、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方法,一般是可以治愈的。
中医对青春期抑郁的治疗
情志调理
精神调理与情绪治疗
中医学讲究“形神合一”,在临床上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运用科学的交流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情绪疏导,调整认知方式,并与家庭疗法相配合,以减轻青少年的精神紧张程度。例如,家长和老师应调整教育方式,为青少年减压,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针灸治疗
针灸主要是通过对某些腧穴(如:太冲、合谷、神门、足三里等)进行调理气血,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针灸能增加大脑中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其睡眠质量。一般需要数周时间,最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每周两次,10次为一个疗程。
中医调理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针灸与中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气血、阴阳的全面调节,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促进患者的渐进恢复。如果是需要长时间使用的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要自行乱用。
中医养生
饮食: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脾养心功效的食材,比如山药、红枣等,忌吃一些辛辣、油腻的东西;
生活方式:讲究“子时入睡”(晚上十一点之前),以滋养肝血,改善失眠;
适量运动:太极拳和八段锦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减轻紧张情绪。
中医防治青少年抑郁
及早干预和情绪调节
父母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持续情绪低落、食欲下降、存在自伤行为等,要及时就医。中医主张“未病先防”,以静思、音乐等情绪调节为主要手段,提高患者的心理复原力。
家校互助
家长要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多提供情感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医学的思想融入教学内容中,在校内开展“动静结合”的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以减轻学生的压力。
结合现代医学
自2021年起,国家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对筛查结果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结语
青春期抑郁预防和治疗需要多层面的协作,“身心同治”是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当代医学的有益补充。父母、学校、社区要营造一个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支持性氛围,并结合现代医学方法,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阴霾,恢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