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饱了就是不饿吗?不饿肚子、吃胖了就是真的“吃饱”了吗?家长们可知晓,吃饱喝足后,您孩子可能也正处于一种“饥饿”状态。
饥饿可以分为两种
显性饥饿和隐性饥饿。隐性饥饿是指儿童青少年因营养摄入不均衡或关键维生素、矿物质(如维生素A、D、钙、铁、锌等)缺乏,同时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剩,导致的隐蔽性营养需求状态。与“吃不饱”的显性饥饿不同,隐性饥饿的儿童可能外表正常甚至超重,但体内缺乏必需营养素,长期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隐形饥饿”
主要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儿童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不合理,例如饮食口味重,偏好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如油炸食品、甜点),挑食,摄入过多肉,奶制品摄人量不足,喜欢喝碳酸饮料,爱吃零食等。二是喂养方式不当,家长把营养密度低的食物当作营养食物给孩子吃,比如白米饭,一碗白饭中主要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和糖,热量高,但营养密度低;或者过度满足孩子对某类食物的需求(如过量补钙),从而挤占其他营养素的摄入等。三是缺乏科学的补充,如维生素A、D需从出生持续补充至18岁,但许多家长未让孩子规律服用。或在铁、锌、碘等关键营养素摄入不足时,未及时通过饮食或补充剂调整。
如何预防“隐形饥饿”
因此,要避免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每餐要营养均衡:每种食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营养,有时候是其他食物所无法代替的。想要营养更加全面,家长就需要保证食物的多样化,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建议: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奶及奶制品类、大豆、坚果类、油盐都需要面面俱到。
二是避免饮食太过精细:越来越精细的饮食方式,让孩子还不等“挑食”就已经拒绝了很多营养素的摄人入。如为了让孩子能多吃点饭,而选择了精白面、精白米等精加工食物,这些食物在加工的过程中,已经损失了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得不偿失。所以给孩子选择食物时,还是自然些,“粗糙”些。
三是注意烹饪方式:家长煎炒烹炸等样样精通,喜欢看孩子吃完自己做的食物,但是复杂的烹饪方式会损失食物中的大量营养,还可能增加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让孩子不知不觉中“营养不良”。所以要最大程度的保留食物营养,最好采用清蒸、白灼等烹饪手段。
四是加强身体活动:孩子们应做到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的多样化,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减少久坐不动和长时间看视频的机会,每坐1小时就要进行身体活动,每天视屏时间不超过2小时,越少越好。
五是早发现、早干预治疗:关注孩子生长中的每一步,是否出现挑食、总是喊累、身高体重和同龄人相差很大、经常性生病等问题,当出现这些问题时,尽快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或者适当的补充营养制剂,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隐性饥饿是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需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应对。家长们应摒弃“吃得多=营养好”、“能吃多少吃多少”的误区,关注饮食质量与营养均衡,让孩子真正达到“吃饱”又“吃对”的状态,为孩子的成长筑牢“营养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