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拿到体检报告看到“息肉”“结节”“增生”“瘤”等字眼时,不少人会瞬间紧张,担心与癌症挂钩。但病理诊断中,多数带“异常”描述的结果实为良性病变,只需规范处理或随访。
胃肠道息肉:腺瘤性与增生性的“命运差”
肠镜发现息肉后,医生建议切除送病理,核心是区分“增生性”与“腺瘤性”。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直径通常<0.5厘米,少数可长大至2cm。病理显微镜下细胞排列规则,仅比正常黏膜稍“拥挤”,无细胞异型性。这类息肉是肠道黏膜受炎症刺激后的“反应性增生”,几乎不会恶变,切除后常规复查肠镜即可,无需额外治疗。
而腺瘤性息肉——通常是管状腺瘤,处理同“增生性息肉”,当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则需警惕,它是明确“癌前病变”。此时镜下增生的腺体结构紊乱,可见细胞排列紊乱、核大深染。这类息肉切除后,医生会要求1-3年内复查肠镜,防止残留或复发息肉继续发展。
子宫的“不速之客”:肌瘤与内膜增生的“风险界”
女性体检中,“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增生”常见,但处理方式需靠病理区分。子宫肌瘤是育龄女性最常见良性肿瘤,细胞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恶变率很低。多数人由B超偶然发现,只要肌瘤不大、不引发月经增多、腹痛等症状,定期妇科超声随访即可,无需手术。
子宫内膜增生需“分情况讨论”:其多与雌激素紊乱相关,病理分“宫内膜增生,伴或不伴有非典型性”两类。“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时,仅内膜增厚、腺体增生、排列稍乱或囊性扩张,细胞形态正常。通过激素调节、定期复查即可控制,恶变风险极低;“增生伴非典型性”则不同——病理可见细胞明显异型性,恶变风险高,需药物干预或手术,且随访更频繁。
甲状腺结节:95%以上的“良性阵营”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会癌变吗?”这是病理科高频问题。临床统计显示,95%以上甲状腺结节病理为良性,发展成甲状腺癌的不足5%。最常见良性结节是“结节性甲状腺肿”,多与碘摄入异常、激素变化相关。病理可见甲状腺组织及纤维增生、形成多个结节,结节内为大小不一的滤泡,细胞无异型性。病理确诊后,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随访即可,无需药疗或手术。当病理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癌”等恶性类型时,需进一步治疗。
乳腺增生与纤维腺瘤:女性的“常见良性信号”
“乳腺胀痛、摸到硬块,是乳腺癌吗?”很多女性有此担忧,但乳腺病理中,“乳腺增生症”和“乳腺纤维腺瘤”是最常见良性病变,与乳腺癌有明确区别。
乳腺增生症几乎育龄女性都可能出现,多与月经周期激素变化相关。病理可见乳腺小叶、导管轻度增生,细胞形态正常,无异型性——它不是“病”,而是乳腺组织“生理性反应”,不会发展成乳腺癌。无明显肿块、疼痛不影响生活时,无需特殊治疗,定期乳腺超声随访,日常规律作息、减少情绪波动即可。
乳腺纤维腺瘤是20-30岁女性最常见良性肿瘤。病理下由纤维组织和腺体构成,边界清晰、细胞规则。若病变较小,超声随访;若体积增大或影响外观,微创手术切除即可,术后几乎不复发。
病理报告的核心作用是给病变“定性”——区分良性、恶性或癌前病变。多数让我们紧张的“异常”描述,都是身体里的“良民”。记住:拿到报告时重点关注病理结论,再遵医嘱规范随访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