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5孩子一直哭闹不止,吃了就吐,还没有精神。家长通常会认为是吃坏了东西,诊断为肠胃炎,不会联想到肠套叠。在临床小儿诊室,医生经常见到因为腹痛哭闹不止的小儿患者,多数与肠套叠有关。
肠套叠是很多家长都听说过的小儿急症之一,但是肠套叠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症状,家长却知之甚少。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腔内,形成“肠套肠”的病理状态(类似望远镜的收缩原理),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肠道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小儿肠套叠通常是近侧肠管套入远侧肠管,回盲型最常见。小儿肠套叠多发生在肚脐周围以及肚脐右上方,所以小儿经常捂着腹部说痛。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腹症,多发于3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典型症状为腹痛、血便、腹部包块。
小儿肠套叠发生的原因
小儿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大多数婴幼儿以原发性肠套叠为主。婴幼儿之所以容易发生肠套叠,与其肠道发育尚未完善、肠系膜固定不牢固等因素有关。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等也会引起肠套叠。约90%的病例找不到明确病因,称为原发性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发于5岁以上儿童以及三个月以内婴儿,由于明显器质性原因引起肠套叠,比如肠道息肉、梅克尔憩室等。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肠套叠的典型症状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腹痛往往突然发作,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患儿双腿屈曲,表情痛苦。阵发性腹痛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患儿腹痛减轻,表现与平时无异。但随着病情发展,间歇期会逐渐缩短,腹痛发作越来越频繁,疼痛越来越严重。
呕吐是肠套叠早期症状之一,初期为反射性呕吐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出现胆汁样呕吐物。发病6-12小时后,患儿可能排出果酱样血便,这是肠黏膜缺血坏死的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在右上腹触及腊肠样包块。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儿都会表现出全部典型症状,特别是早期病例可能症状不典型。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延误。小儿肠套叠诊断的首选方法是腹部超声,具有无创、便捷、准确性高的特点。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这些检查同时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小儿肠套叠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肠套叠的关键在于及时复位。对于发病时间短、无肠坏死征象的患儿,可采用非手术复位方法,包括空气灌肠或生理盐水灌肠复位。这种方法成功率可达80%以上,创伤小,恢复快。复位后需要密切观察24小时,警惕复发。对于发病时间长、怀疑有肠坏死或非手术复位失败的患儿,则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可能包括手法复位、肠切除吻合等。
治疗后肠套叠有复发的可能,多发生在复位后72小时内。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复诊。在日常护理中关注孩子饮食卫生,科学喂养,避免暴饮暴食,禁生冷、寒凉食物。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对于反复发作的患儿,应进一步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小儿肠套叠家长能做什么?如何预防
在孩子出现肠套叠症状之后,家长要做的是记录症状发生的时间,比如哭闹发作频率,呕吐次数,大便性状。不要给孩子喂水喂食,以免加重肠道负担。采取竖抱或者膝盖屈曲体位安抚孩子,缓解疼痛。家长千万不要试图热敷或者揉按孩子腹部,可能会加重肠缺血。孩子出现症状,应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延误治疗会增加肠坏死风险!
预防小儿肠套叠,家长要从饮食方面做好调整,尽量不要让孩子过早吃甜的、冷的食物。及早带领孩子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注意防寒保暖,在出现类似感冒症状时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综上,小儿肠套叠的预后与就诊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诊断治疗的患儿通常预后良好,而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家长必须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可疑症状,立即送医。记住:对于小儿急腹症,时间就是生命,及时就医是保障孩子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