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揪出胃肠道隐患的“火眼金睛”

消化内镜:揪出胃肠道隐患的“火眼金睛”
作者:李帅   单位:牡丹人民医院
109

在现代医学的精密仪器家族中,消化内镜堪称胃肠道健康的“侦察兵”,凭借其独特的观察能力,为无数患者揭开疾病的面纱。它就像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深入人体内部,精准捕捉胃肠道的细微病变,是守护我们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防线。

消化内镜的工作原理,犹如一场精妙的“微观探索之旅”。它通常由一根细长且柔软的管子构成,管子前端装有微型摄像头和光源。当消化内镜缓缓进入人体的食管、胃、肠道等部位时,摄像头会将内部的实时图像清晰地传输到外部显示器上,医生就像观看高清影片一样,能直观地观察到胃肠道黏膜的每一处细节。此外,部分先进的消化内镜还配备了特殊功能,如放大内镜可以将病变部位放大数十倍,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超声内镜则能通过发射超声波,了解胃肠道管壁各层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为诊断提供更多维度的信息。

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患者需要提前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检查前,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以评估检查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患者通常需要在检查前禁食6~8小时,目的是排空胃肠道,避免食物残渣影响观察视野。对于胃镜检查,还需要口服局部麻醉剂,减轻咽喉部的不适感;而肠镜检查则需要进行肠道清洁,通过服用泻药等方式,将肠道内的粪便彻底清除干净。在检查过程中,患者会躺在检查床上,医生会将消化内镜经口腔(胃镜)或肛门(肠镜)缓慢插入。整个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腹胀、恶心等不适,但一般都在可忍受范围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还出现了无痛内镜检查,通过静脉注射短效麻醉药物,让患者在睡眠中完成检查,醒来后几乎没有任何不适的记忆。

消化内镜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诊断方面,它能够及时发现各种病变,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肠息肉、早期胃癌、结直肠癌等。许多胃肠道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而消化内镜可以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将其揪出,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例如,早期胃癌通常仅表现为胃黏膜的轻微色泽改变或表面粗糙,通过消化内镜检查,医生能够及时发现这些细微变化,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从而明确诊断。在治疗方面,消化内镜也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对于一些良性病变,如较小的肠息肉,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对于早期的胃肠道肿瘤,也可以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技术,实现微创切除,不仅保留了器官功能,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消化内镜并非万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胃肠道外的病变,或者病变位置过于特殊、内镜难以到达的部位,其诊断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此外,检查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且医生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

消化内镜凭借其“火眼金睛”般的能力,在胃肠道疾病的防治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长期患有胃肠道慢性疾病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它就像是胃肠道健康的“守护者”,为我们的消化系统保驾护航,让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健康隐患,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