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时节,有一种比流感更凶险的疾病也在暗处伺机而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能在短短数小时内让孩子高热惊厥、陷入昏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每到流脑高发季,儿科重症监护室总会迎来不少小患者。
流脑“大魔王”究竟多可怕?
1.暗藏杀机的“幕后黑手”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这种细菌十分狡猾,喜欢潜伏在健康人的鼻咽部,当孩子免疫力下降时,就会趁虚而入,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短短几秒钟就能完成传播。更要命的是,它会突破人体的血脑屏障,在脑膜和脊髓膜上“搞破坏”,引发剧烈炎症,导致脑组织损伤。
2.发病“闪电战”:从发热到昏迷
流脑的发病速度堪称“闪电战”。初期症状和感冒极为相似,孩子会出现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很容易被家长忽视。但短短数小时到一天内,病情就会急转直下,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体温常超过39℃)、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部僵硬(颈强直)及皮肤瘀点瘀斑。婴幼儿可能出现囟门隆起(因颅内压增高所致),这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体征。
二、防护“黄金三角”之疫苗盾牌
1.疫苗:对抗流脑的“终极武器”
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有效的手段,堪称对抗流脑的“终极武器”。目前我国使用的流脑疫苗主要有A群流脑多糖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A群C群流脑结合疫苗等。不同疫苗的接种时间和程序各有不同:①A群流脑多糖疫苗:6月龄和9月龄各接种1剂,主要预防A群脑膜炎奈瑟菌;②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3岁和6岁各接种1剂,可预防A群和C群两种病菌;③A群C群流脑结合疫苗:推荐从3月龄开始接种,共4剂,对2岁以下儿童的保护效果更好。
2.接种疫苗的“关键细节”
接种疫苗时,这些细节千万不能忽视:流脑高发季一般在冬春季节,建议在高发季来临前1~2个月完成接种,让孩子提前产生抗体;若孩子患有严重心脏病、肝肾疾病、发热或处于过敏状态时,需推迟接种,并咨询医生;如果错过接种时间,一定要及时补种,确保孩子得到有效保护。
防护“黄金三角”之日常防护网
1.个人卫生:筑起第一道防线
日常生活中,做好个人卫生是抵御流脑的关键。教会孩子用七步洗手法,在饭前便后、外出归家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双手20秒以上;流感高发期或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务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同时教育孩子保持社交距离,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杜绝随地吐痰。
2.居家环境:打造安全港湾
干净整洁的居家环境能降低流脑感染几率。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菌浓度;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床单被罩等进行清洁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杀灭潜在病菌;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过于干燥或潮湿的环境都有利于病菌滋生。
防护“黄金三角”之康复期“守护指南”
1.饮食调理:助力身体恢复
流脑康复期,饮食要遵循“循序渐进、精准营养”。初期选择低脂牛奶、蔬菜糊、小米稀粥,补充能量且减轻肠胃负担。好转后加入鱼肉羹、豆腐蒸蛋等,助力组织修复。还可将水果制成温性果泥补充维生素。康复期间,坚决忌口油腻、辛辣、高糖食物,避免刺激肠胃。
2.日常照护:细心呵护促康复
流脑康复并非“一治了之”,日常护理直接影响恢复质量。家长需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每日固定时段测量体温、记录呼吸频率,并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头痛反复、呕吐等症状。针对皮肤留有瘀点瘀斑的患儿,建议使用医用无菌纱布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保持皮肤干爽,避免使用刺激性沐浴产品;为防止无意识抓挠,可给孩子穿戴棉质手套。此外,疾病带来的不适感易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家长可通过亲子阅读、搭建积木等温和互动方式,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
流脑虽然凶险,但只要掌握防护“黄金三角”——疫苗接种、日常防护、早期识别,就能最大程度降低孩子的感染风险。记住,流脑发病急、变化快,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