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视病人要注意哪些防感染事项

探视病人要注意哪些防感染事项
作者:张艳   单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 院感科
149

医院作为患者集中、病原体复杂的特殊场所,探视过程中若防护不当,不仅可能导致探视者自身感染,还可能将外界病原体带入病房,威胁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安全。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术后患者或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本文将从探视前、探视中、探视后三个关键环节,详细讲解科学的防感染注意事项,为安全探视提供实用指引。

探视前:做好“准入评估”与物资准备

探视应“不添乱”,提前评估与准备是防感染的首道防线。

1.自我健康评估:杜绝“带病探视”。探视前先确认自身健康状况,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应避免探视,这些症状可能提示感染,此时探视易造成交叉感染。此外,孕妇、婴幼儿、免疫力低下等高危人群,应减少探视频率,必要时通过视频、电话表达关怀,降低感染风险。

2.了解探视规定:遵循医院管理要求。不同科室探视规定有差异,探视前需通过电话等方式了解科室探视时间、人数限制的要求。例如,感染科要求戴N95口罩并手消毒;ICU限制探视,每次不超2人,时间15~30分钟。遵守规定既配合医院感染控制,也是自我防护重要环节。

3.准备防护用品:按需配备“防护用品”。根据科室要求和自身情况准备防护用品,基础物资有医用外科口罩(高风险区域备N95口罩)、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避免带过多个人物品进病房,减少病原体交叉感染机会。

探视中:严守“防护规范”,避免风险暴露

进入医院后,行为细节都可能与感染风险相关,需时刻保持防护意识。

1.规范佩戴防护用品:阻断飞沫与接触传播。进医院大门要佩戴口罩,确保覆盖口鼻及下颌,鼻梁条贴合面部,交谈等时不摘口罩、不摸外侧。口罩污染、潮湿等需及时更换。

2.保持安全距离:减少病原体传播机会。与患者交流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近距离面对面交谈、在床头大声说话等。多人探视时轮流沟通,不聚集。不随意触碰其他患者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手部卫生:切断“手-口-鼻”传播途径。手部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媒介,探视中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触摸公共设施后不立即触摸口鼻等;接触患者后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液。正确洗手应遵循“七步洗手法”,总时间不少于15秒。

4.避免不必要接触:降低感染风险。不在病房进食、饮水,不躺坐病床、不使用患者个人用品。患者有传染性疾病,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探视,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

探视后:做好“清洁消毒”,防止病原体带出

离开医院后并非万事大吉,及时清洁消毒,才能彻底切断感染链条。

1.个人清洁:从外到内全面消毒。走出医院后,首先摘下口罩(动作同前),扔进室外垃圾桶,立即用免洗手消毒液消毒双手。回到家后,第一时间更换外衣外裤,将其挂在通风处晾晒,或用温水(30℃以上)清洗。随后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洗手,洗脸、漱口,若佩戴眼镜,需用消毒湿巾擦拭镜片。

2.物品处理:避免物品携带病原体。对于从医院带回的物品(如礼品、病历本),用消毒湿巾擦拭表面;手机、钥匙等高频接触物品,可喷洒75%酒精消毒(注意避开屏幕)。若携带了医疗垃圾(如用过的口罩、手套),不要随意丢弃,应密封后扔进小区的有害垃圾桶。

3.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感染迹象。探视后3~7天内,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观察是否出现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探视史和接触情况,便于医生准确诊断。

特殊情况:针对性防护要点

探视新生儿或早产儿:新生儿免疫力极低,探视者需提前洗手、更换医院提供的隔离衣和鞋套,禁止亲吻新生儿,避免携带鲜花、毛绒玩具等易滋生细菌的物品进入新生儿病房。

探视肿瘤化疗患者:化疗患者白细胞数量减少,抵抗力差,患有感冒、流感等疾病的探视者应避免进入病房,交谈时保持距离,减少停留时间。

疫情期间探视:需严格遵守医院的疫情防控要求,全程佩戴N95口罩,避免乘坐拥挤的电梯。

探视病人是传递关怀的温暖行为,但安全永远是前提。遵循科学的防感染方法,既能守护自身健康,也能为患者创造更安全的康复环境。让我们用“细心”与“规范”,让关怀传递得更安心。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