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抗菌药不等于抗炎药

注意:抗菌药不等于抗炎药
作者:吴远妹   单位:连平县上坪镇中心卫生院 药剂科
3526

抗菌药与抗炎药都是常用的药物,但它们的作用对象和用途有本质区别。抗菌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抗炎药用于缓解炎症(可能是感染引起,也可能是非感染原因引起)引起的症状。关键区别在于:抗菌药针对的是引起感染的细菌本身(病原体),而抗炎药针对的是人体对损伤或刺激(无论是否有感染)产生的炎症反应(红、肿、热、痛)。

抗菌药是什么

抗菌药是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既可抑制细菌增殖,也可直接杀灭细菌。抗菌药是专为对抗细菌设计的药物,对细菌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细胞壁合成(如青霉素类)、破坏细胞膜、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干扰核酸合成等。

抗炎药是什么

抗炎药主要是缓解炎症及其相关症状(如红、肿、热、痛和发热)的药物,不会直接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来控制感染。它们通过抑制体内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的产生或作用来发挥作用。因此,抗炎药主要用于非感染性炎症(如关节炎、肌肉劳损、痛风、扭伤等)或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缓解症状),通过减轻不适来改善患者感受。 

抗菌药与抗炎药的选择原则

尽管抗炎药与抗菌药都可能用于减轻炎症症状,但二者的作用机制及适应症存在根本差异。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判断有无细菌感染: 当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脓性分泌物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的抗菌药;在无明显细菌感染证据的情况下,若存在局部的红肿热痛或全身性疼痛等症状,可考虑使用抗炎药缓解症状。注意:抗菌药对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无效。

(2)明确病原体类型: 确诊为细菌感染时,应选用针对该细菌有效的抗菌药;若为真菌感染,需选用抗真菌药;若为寄生虫或病毒感染,则需采用相应的抗寄生虫或抗病毒治疗方案。切勿自行用抗菌药治疗非细菌感染。

(3)考虑感染部位与药物特性: 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对抗菌药的种类和剂量要求也不同。例如:

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如肺炎),需选用能在肺组织或痰液中达到有效浓度的药物。

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应选用在尿液中浓度高且有效的抗菌药。

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需选用能渗透至皮肤组织的抗菌药(外用或口服)。

(4)理解核心作用机制: 抗炎药以抑制炎症反应通路为核心,而抗菌药通过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起效。必须根据疾病的根本原因(是细菌感染还是无菌性炎症)来选择对应机制的药物。

抗菌药不合理使用的风险

抗菌药(特别是抗生素)是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和使用。 使用抗菌药必须具备明确的细菌感染适应症,需结合其抗菌谱、疾病临床诊断及必要的细菌学检查结果(如药敏试验),由医生选择合适药物。用药原则应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单用不联用,能口服不注射。对于轻微或中等程度的感染,通常不建议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除关注抗菌效果外,还需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体质、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用药途径(口服、注射等),确保剂量精准、疗程充足(按医嘱完成整个疗程),严禁擅自停药或随意延长用药时间。

抗菌药不合理使用可能产生以下严重风险:

(1)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常见的轻度反应如皮疹、瘙痒、恶心、呕吐,也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光敏反应、肝肾损伤等。长期或广谱抗菌药易导致肠道菌群严重失调,引发抗菌药相关性腹泻,最严重的是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伪膜性肠炎。

(2)增加肝肾负担: 许多抗菌药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和/或肾脏排泄。不合理使用(如过量、长期使用、选药不当)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和损伤风险。对于本身有肝肾功能不全、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风险更高,用药需格外谨慎。

总之,准确区分抗菌药与抗炎药,并在医生指导下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是有效防治感染性疾病、安全缓解炎症症状的关键。 同时,加强公众和医务人员关于抗菌药合理使用以及滥用危害的宣传教育,对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遏制细菌耐药性至关重要。合理使用抗菌药,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健康。

2025-07-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