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时看到红色,是不是得了重病?” 发现血尿时,很多人会陷入恐慌。血尿并非独立疾病,而是泌尿外科疾病的重要信号,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从常见的尿路感染到需要警惕的膀胱癌,不同疾病导致的血尿各有特点。认清这些信号,才能及时揪出背后的 “隐患”。
一、尿路感染:最常见的 “红色警报”尿路感染是引起血尿的最常见原因,尤其在女性中高发。细菌(多为大肠杆菌)入侵尿道、膀胱,引发黏膜炎症充血,黏膜破损后就会出现血尿,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 “膀胱刺激三联征”。
这类血尿多为 “镜下血尿”(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肉眼看不到红色),部分严重感染者会出现 “肉眼血尿”,尿液呈淡红色或洗肉水样,可能夹杂血丝。患者还可能伴有腰痛、发热(体温超过 38℃),提示感染可能蔓延至肾脏,引发肾盂肾炎。
诊断需做尿常规和尿培养,若尿常规显示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培养检出致病菌即可确诊。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常用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疗程一般 3-7 天。治疗期间需多喝水(每天 2000 毫升以上),通过增加尿量冲洗尿道,促进细菌排出。
二、尿路结石:会 “移动” 的出血源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也是血尿的常见诱因,约 30% 的结石患者会出现血尿。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会划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这种血尿多为 “肉眼血尿”,且常伴随腰腹部剧烈疼痛(如肾结石引发腰背部绞痛,输尿管结石导致下腹部放射性疼痛),疼痛发作时血尿更明显,缓解后血尿可能减轻或消失。
膀胱结石患者还可能出现排尿中断现象 —— 排尿时结石堵塞尿道内口,导致尿液突然无法排出,改变体位(如蹲下、侧卧)后又能继续排尿。通过泌尿系 B 超、CT 检查,多数结石可明确诊断,结石大小、位置不同,治疗方式也不同:直径小于 0.6 厘米的小结石,可通过多喝水、多运动(如跳绳)促进自然排出;较大结石需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等方式治疗。
三、前列腺增生:老年男性的 “隐形出血点”50 岁以上老年男性出现血尿,需警惕前列腺增生。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逐渐增大,增生的腺体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同时增生的前列腺黏膜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引发血尿。
这类血尿多为 “镜下血尿”,少数患者会出现肉眼血尿,常伴随排尿费力、尿线变细、夜尿增多(每晚超过 2 次)等症状。严重时增生腺体表面血管大量出血,可能形成血块堵塞尿道,导致急性尿潴留。
诊断需做直肠指检和泌尿系 B 超,评估前列腺大小和残余尿量。治疗以药物为主(如 α 受体阻滞剂缓解排尿困难,5α 还原酶抑制剂缩小前列腺体积),若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出血,需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手术方式切除增生组织。
四、膀胱癌:最需警惕的 “危险信号”膀胱癌引发的血尿具有 “无痛性、间歇性” 特点,患者通常没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血尿可能自行消失,容易被误认为 “病情好转”,从而延误诊治。这种血尿多为全程肉眼血尿,尿液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有时会出现血块。
五、出现血尿该怎么办?• 第一步:观察记录。注意血尿是肉眼可见还是体检发现,是否伴随疼痛、排尿异常,记录血尿出现的时间、频率、尿液颜色变化,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 第二步:及时就医。无论血尿是否疼痛、是否消失,都需尽快到泌尿外科就诊,做尿常规、泌尿系 B 超等基础检查,必要时进一步做 CT、膀胱镜检查。
• 第三步:避免误区。不要自行服用止血药,以免掩盖病情;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每日尿量 1500 毫升以上,防止血块堵塞尿道。
血尿不是 “小毛病”,而是身体发出的 “健康警报”。从常见的感染到凶险的肿瘤,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泌尿外科疾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才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避免小隐患发展成大问题。记住,对待血尿,警惕性再高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