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如果要评选一种在人体里“最能折腾”的细菌,幽门螺杆菌一定榜上有名。它个头小,却能长期“安家”在我们的胃里,还常常惹出大麻烦,被形象地称作“胃里的小强”,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健康?又该如何科学检测和彻底根除?今天我们就来一文读懂。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寄居在胃黏膜中的螺旋状细菌。它能在强酸的胃环境里生存,这得益于它能分泌大量“尿素酶”,把尿素分解成氨,从而中和胃酸,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小窝”。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超过一半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在我国,成年人感染率约为50%~60%,也就是说,每两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胃里住着小强”。
感染了会怎样
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立刻出现症状,但长期“共处一室”,幽门螺杆菌可能逐渐搞出以下“幺蛾子”。
急慢性胃炎:这是最常见的表现,患者常有胃胀、反酸、上腹隐痛等不适。消化性溃疡:它能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复发作。胃癌风险增加: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因子,长期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生风险。胃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淋巴瘤):部分患者甚至会发展成特殊的胃部淋巴瘤。
因此,幽门螺杆菌并非“良性室友”,而是一个潜在危险分子。
哪些人需要检测
并不是人人都要去查,但如果符合以下情况,就建议做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
经常反酸、烧心、上腹不适的人;被诊断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有胃癌家族史或担心胃癌的人群;准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的人;口气重、容易反复胃部不适的人。
一句话总结:有胃病的人要查,有胃癌风险的人更要查。
常见的检测方式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检测方法,分为无创和有创两大类。
无创检测。尿素呼气试验(¹³C/¹⁴C呼气试验):被誉为“金标准”,操作简单,吹口气就能知道是否感染,准确率高。粪便抗原检测:通过大便样本检测幽门螺杆菌抗原,也较为可靠。血清学检测:查血中是否有Hp抗体,但不能区分是“正在感染”还是“曾经感染”,临床价值有限。
有创检测。胃镜+活检:医生通过胃镜取出胃黏膜样本,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检查或培养。适合需要胃镜评估病变的人。
一般来说,首次检测推荐呼气试验,既方便又准确。
根除治疗:如何把“小强”赶出胃
既然幽门螺杆菌危害不小,那么治疗的目标就是彻底根除。
标准治疗方案——临床常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以“四联疗法”为例: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用于抑酸保护胃黏膜);两种抗生素(常见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一种铋剂(帮助保护胃黏膜并增强抗菌效果)。
疗程一般为10~14天。
注意事项:必须严格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不能自行停药,否则容易导致耐药。治疗期间尽量避免饮酒、辛辣食物和浓茶咖啡,以免刺激胃黏膜。若根除失败,可以根据耐药情况改用二线或三线方案。复查很关键,停药4周后需进行复查,常用呼气试验确认是否根除。若仍阳性,就要再次调整方案。
能不能预防感染
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和“粪-口”传播,所以预防措施重点在日常生活习惯: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家庭交叉感染;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牙刷等个人物品;家庭成员若有人确诊,建议同住人群也接受检测。
常见误区澄清
“没有症状就不用管”。错!很多感染者起初没明显不适,但长期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吃点消炎药就行”。错!幽门螺杆菌治疗有规范方案,单一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容易导致耐药。
结语:幽门螺杆菌就像胃里的“小强”,生命力顽强,还可能悄悄制造麻烦。科学的做法是:有风险先检测,确诊后规范治疗,治疗后记得复查。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才能防止再次感染。
保护好我们的胃,从了解和防治幽门螺杆菌开始。毕竟,健康的胃是享受美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