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冬季的寒风不仅让人瑟瑟发抖,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催化剂”。据统计,我国冬季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夏季高出50%,急性心梗、脑卒中等重症的就诊量在12月至次年2月达到峰值。这一现象与血管收缩、血压波动、感染风险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作为临床护士,我们既要掌握专业护理技能,更要学会用通俗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传递防护知识。本文将从日常防护、症状识别、急救措施三个维度,用“接地气”的方式讲解冬季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应对策略。
日常防护:从细节筑起健康防线
1.饮食管理:低盐低脂是关键
冬季人们倾向于摄入高热量食物御寒,但过量油脂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相当于一啤酒瓶盖的量;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每日用油量不超过25克。可尝试“降脂三宝”:荷叶苦丁茶:干荷叶9克、苦丁茶3克沸水冲泡,每日1杯,辅助降血压血脂;玉米粉粥:玉米粉60克冷水调和,加入100克粳米煮沸,每日早餐食用,利水消肿;黑木耳拌洋葱:黑木耳泡发后焯水,与洋葱丝凉拌,每周食用2—3次,软化血管。
2.保暖策略:避免“冷刺激”触发危机
人体在寒冷环境下,血管会急剧收缩,导致血压升高20—30mmHg。建议:外出“三件套”:帽子、围巾、手套必不可少,尤其保护颈部、头部这些血管密集区;室内温差控制:使用空调或暖气时,保持室温在18—22℃,避免从温暖室内直接进入寒冷环境;洗澡“黄金法则”:水温不超过42℃,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洗澡前喝杯温水防止血液黏稠。
3.运动处方:温和持久更安全
冬季运动需遵循“三不原则”:不剧烈运动、不空腹运动、不晨起即运动。推荐:每日“357”运动法: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每周5次,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碎片化”活动:久坐1小时后起身踮脚尖、甩手臂,促进血液循环;夜间防护:睡前做“踝泵运动”(平躺,双腿伸直,缓慢勾脚尖再放松),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4.用药管理:定期调药防失控
冬季血压波动大,需每2周测量1次血压,并携带记录本就诊。常见用药误区:降压药“见好就收”: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引发脑出血;阿司匹林“跟风吃”:未评估出血风险盲目服用,可能引发胃出血;硝酸甘油“含服姿势错”:应坐位含服,避免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
症状识别:抓住“黄金预警期”
心血管疾病发作前,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需警惕以下表现:胸痛“三特征”:压榨性疼痛(像石头压在胸口)、持续15分钟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头晕“两伴随”:伴视物模糊、说话不清(可能为脑卒中前兆);肢体“三异常”:一侧肢体无力、行走拖沓、手持物掉落。案例警示:2024年12月,一位65岁男性患者因“胃痛”自行服用胃药,2小时后突发心梗。后经医生诊断,其“胃痛”实为心绞痛放射至胃部。这提示我们:冬季上腹部疼痛需警惕心脏问题,尤其是合并胸闷、出汗时。
急救措施:分秒必争挽救生命
1.心肌梗死急救“四步法”
立即平卧:让患者平躺,解开衣领、裤带,保持呼吸通畅;舌下含药:若患者有硝酸甘油,立即舌下含服1片(每5分钟可重复1次,最多3次);拨打120:清晰告知地址、症状,如“65岁男性,胸痛2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心肺复苏:若患者意识丧失、无呼吸,立即进行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厘米)。
2.脑卒中急救“FAST原则”
Face(面部):让患者微笑,观察一侧嘴角是否下垂;Arms(手臂):让患者平举双手,观察一侧是否无力下垂;Speech(语言):让患者说“今天天气很好”,观察是否口齿不清;Time(时间):立即拨打120,并记录发病时间(溶栓治疗“黄金时间窗”为4.5小时内)。
3.家庭急救包配置清单
药品类:硝酸甘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速效救心丸;工具类: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冰袋(用于高热降温);文件类:急救卡(记录患者病史、用药、紧急联系人)、医保卡复印件。
结语
冬季心血管疾病的防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参与。作为护士,我们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护理技术,更要成为健康知识的“翻译官”,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指南。记住:每一次耐心的宣教、每一份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都可能成为患者抵御疾病的有力武器。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科学防护筑起健康屏障,用及时急救守护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