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脐疝的自愈机制与手术指征

小儿脐疝的自愈机制与手术指征
作者:黄焜   单位:眉山市彭山区人民医院(眉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652

脐疝是婴幼儿常见的腹壁疾病,主要表现为脐部出现柔软包块,通常在孩子哭闹或用力时更为明显。脐疝的发生与小儿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了解脐疝的自愈机制与手术指征,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小儿脐疝的自愈机制

小儿脐疝的自愈机制主要依赖于小儿自身身体的生长发育以及腹部肌肉力量的增强。在胎儿时期,脐部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物质和氧气交换的通道,出生后,脐带被剪断,脐部留下一个相对薄弱的区域。由于小儿在哭闹、咳嗽、用力排便等情况下会使腹压增高,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等容易通过这个薄弱的脐部区域向外突出,从而形成脐疝。

然而,随着小儿身体的生长发育,腹部肌肉的力量逐渐增强,腹壁逐渐变得坚韧,这种生理上的变化为脐疝的自愈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在1岁以内的婴儿,其身体发育较为迅速,腹部肌肉和筋膜的强度不断提高,脐环逐渐缩小、闭合。在这个过程中,脐疝有可能自行消失。

此外,小儿的腹直肌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增强。腹直肌的作用是维持腹壁的紧张度,当腹直肌发育得更加完善时,可以更好地约束腹腔脏器,减少腹压增高时脏器对脐部的冲击,这也有助于脐疝的自愈。

小儿脐疝的手术指征

尽管大多数小儿脐疝能够自愈,但仍有一部分患儿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主要包括:

疝环直径大小:疝环直径是决定脐疝是否需要手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疝环直径较小,自愈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疝环直径超过2厘米,自愈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此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这是因为较大的缺损难以通过自身的生理发育完全修复。

年龄因素:对于大多数小儿来说,脐疝在2岁前有可能自愈,因此,在2岁前,除非出现嵌顿等紧急情况,否则可以观察等待,采用非手术疗法促使自愈。然而,如果孩子超过2岁,脐疝仍未自愈,或者疝环直径大于1.5厘米(有说法为2厘米),通常建议手术治疗。这是因为2岁以后小儿身体发育的速度相对减慢,腹壁肌肉的增强程度可能不足以使脐疝自愈。

疝内容物情况:如果脐疝的疝内容物经常发生嵌顿,难以回纳,应考虑手术治疗。嵌顿是指疝内容物被卡住无法回纳到腹腔内的情况,如果嵌顿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疝内容物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一旦出现嵌顿情况,应立即就医,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症状表现:患儿出现明显疼痛、呕吐等症状时,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疝内容物嵌顿或绞窄等引起的,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就医。

疝的发展趋势:如果脐疝持续增大,或者伴有腹壁肌肉发育不良等情况,也建议手术治疗。这是因为脐疝的持续增大可能意味着自愈的可能性降低,而腹壁肌肉的发育不良则可能影响脐疝的自愈过程。

小儿脐疝的手术治疗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小儿脐疝患儿来说,手术通常采用脐疝修补术,这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术方法,术后恢复快。近年来,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脐疝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能够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担忧。

在手术前,家长应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术后护理以及预后情况,同时,家长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做好患儿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工作,有助于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儿的早日康复。

预防措施

应尽量避免小儿哭闹、便秘、咳嗽等会使腹压增高的情况,因为这会加重脐疝或影响脐环的愈合过程;应保持小儿饮食均衡和营养充足,以增强其体质和免疫力,促进脐疝自愈;应定期带小儿到正规医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脐疝等腹壁疾病,避免病情恶化;对于已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家长应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并按医嘱进行术后护理和复查,以确保手术效果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

小儿脐疝的自愈机制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和腹部肌肉力量的增强。然而,对于一部分患儿来说,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并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案。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