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要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要点
作者:​杨树娟   单位:茂县人民医院
3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慢性疾病。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肺康复护理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护理

COPD患者因长期患病、身体不适、活动耐力下降及疾病反复发作,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主动与患者交流,通过观察表情、行为及倾听言语表达,评估其心理状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个性化支持,耐心倾听,让患者感受到理解与尊重。介绍COPD相关知识,包括发病过程、治疗方法及康复前景,帮助树立信心。对焦虑、抑郁严重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同时鼓励家属陪伴,给予情感支持。

呼吸功能训练

缩唇呼吸:可增加呼气阻力,防止支气管过早压瘪,增加肺泡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改善通气功能。指导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约为吸气时间的2倍,呼气时口唇似吹口哨状,以距口唇15-20厘米处蜡烛火焰倾斜不熄灭为宜。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日3-4次。

腹式呼吸:可增加膈肌活动度,提高肺伸缩性和肺泡通气量。患者可取仰卧、半卧或坐位,以仰卧位为例,放松全身,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胸部手尽量不动;呼气时腹部下陷。呼吸深长缓慢,每分钟8-12次。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日3-4次,训练进展后可在站立、行走时进行。

呼吸操:将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与肢体运动结合,可编排不同动作,如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等。每节动作重复4-8次,每日练习2-3次,能增强呼吸功能,提高肢体活动和协调性。

运动训练

有氧运动:可提高患者耐力和心肺功能,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步行、慢跑等方式。运动时间从每次10-15分钟逐渐增至30-60分钟,每周3-5次。运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不适则停止并处理。

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运动和代谢水平。可进行上肢如手持哑铃屈伸、弹力带拉伸,下肢如抬腿、蹲起等训练。强度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每个动作重复8-12次,进行2-3组,每周2-3次,注意正确姿势,避免受伤。

营养支持

评估营养状况:COPD患者因呼吸困难、能量消耗增加和胃肠道功能紊乱,易出现营养不良。护理人员通过测量身高、体重、BMI,评估饮食摄入和吞咽情况,了解营养状况,如BMI低于18.5提示可能营养不良。

制定营养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计划,患者应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蔬菜水果。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取坐位或半卧位,深吸气屏气3秒后用力咳出。痰液黏稠者采用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常用药物如氨溴索、异丙托溴铵等,指导正确呼吸方法,观察雾化反应。

胸部物理治疗:包括胸部叩击、震颤。叩击时护理人员手指并拢,手掌微屈呈杯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拍打胸背部,两侧肺叶都要拍到,每次5-15分钟,每日3-4次,力度适中。震颤是在叩击基础上,双手重叠按胸壁,呼气时施加压力并快速振动,促进痰液排出。

氧疗护理:合理氧疗可改善氧合、缓解呼吸困难。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2升/分钟,每天吸氧不少于15小时。保持鼻导管通畅,定期检查血氧饱和度并调整氧流量和时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注意事项,提高依从性。

健康教育

疾病知识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COP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知识。让患者和家属全面了解疾病。

康复知识教育: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等康复知识的教育。示范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和运动训练动作,让患者和家属能够熟练掌握,并指导患者在家中进行自我康复训练。同时,告知患者康复训练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日常生活指导: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等。告知患者在流感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可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以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指导患者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