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需要治疗吗:哪些人群必须根除?

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需要治疗吗:哪些人群必须根除?
作者:张红泽   单位:凌云县中医医院
410

幽门螺杆菌,一种能在胃酸中“安家”的细菌,全球感染率超50%,我国更是高发。它并非“无害共生”,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诱因。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一类致癌原,感染者胃癌风险比常人高2-6倍。然而,面对如此普遍的感染,是否所有感染者都需要治疗?哪些人群必须根除?本文将结合医学指南和临床实践,为您梳理关键信息。

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何需要重视?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症状多样。有人腹痛、反酸、口臭,有人却毫无察觉,儿童感染更隐匿,但成年后风险陡增。它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研究显示,约70%的感染者会出现慢性活动性胃炎,15%-20%可能发展为消化性溃疡,1%可能最终演变为胃癌。此外,它还与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胃肠外疾病密切相关。

治疗原则:并非“人人必治”

是否需要治疗,需综合评估感染状态、疾病风险及个体情况。医学界普遍认为,以下人群必须根除幽门螺杆菌,以预防严重疾病:

1.消化性溃疡患者

无论溃疡处于活动期还是愈合期,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复发率。例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根除后复发率可从80%降至5%以下,胃溃疡复发率也大幅下降。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会持续破坏胃黏膜,导致溃疡反复发作。

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

幽门螺杆菌是MALT淋巴瘤的重要诱因,根除治疗可使部分早期患者肿瘤消退,避免化疗或手术。这类淋巴瘤多发生在胃部,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根除细菌后,免疫系统可逐渐清除异常淋巴细胞。

3.胃癌家族史或胃癌术后患者

有胃癌家族史的感染者,风险更高。根除治疗能降低胃癌前病变(如肠化生、异型增生)的进展风险。胃癌术后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减少残胃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

4.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阿司匹林者

这类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幽门螺杆菌会“雪上加霜”,增加溃疡和出血风险。根除治疗可预防药物性胃病,保护胃黏膜。例如,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出血风险显著升高。

5.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或胃黏膜病变者

若胃镜显示胃黏膜糜烂、萎缩或肠化生,根除幽门螺杆菌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这类患者胃黏膜已受损,细菌持续存在会加速病变。

可暂缓治疗的人群:权衡利弊

并非所有感染者都需要立即治疗,以下人群可暂缓:

1.无症状儿童:儿童感染后自愈率高,且治疗药物副作用大(如影响肠道菌群、导致腹泻),建议14岁以上再评估。

2.高龄或重病患者:若预期寿命短或治疗风险高于获益(如严重心肺疾病),可个体化决策。

3.无相关疾病且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访,但需注意预防家庭传播。

根除治疗:四联疗法是“主力军”

4.目前推荐含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14天,根除率85%-90%。方案包括: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增强抗生素疗效。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保护胃黏膜并直接杀灭幽门螺杆菌。

两种抗生素:根据耐药情况选择,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甲硝唑等。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其他组合。

预防复发:家庭防护是关键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传播,家庭内传播是主因。预防需做到:

1.分餐制:用公筷公勺,避免共用餐具或咀嚼喂食儿童。

2.口腔卫生:定期换牙刷,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治疗牙菌斑。

3.饮食安全:不吃生食、未消毒的水,少吃腌制食品。

4.家庭筛查:一人感染,全家检测,切断传播链。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需理性对待,高危人群根除治疗是预防重症的关键,低危人群则要重视预防传播。通过科学治疗和家庭防护,我们完全能将它的危害降到最低,守护胃部健康。记住:感染≠胃癌,但忽视治疗可能增加风险;治疗≠“一劳永逸”,预防复发同样重要。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