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春季气温波动大,医院呼吸科门诊量骤增,不少患者抱着“感冒小毛病,扛扛就好”的心态就诊,却被确诊为甲型流感(甲流)。甲流与普通感冒症状相似,常被混淆,但二者在致病原、症状严重程度、并发症风险上差异显著。若误将甲流当作普通感冒处理,可能延误治疗,甚至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后果。掌握科学区分方法,做好精准应对,才能有效抵御甲流威胁。
症状撞脸但细节藏差异,3个维度精准区分
甲流由甲型H1N1、H3N2等流感病毒引起,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导致,二者虽均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但表现存在明显不同,可从3个核心维度鉴别:
1.从发病速度与发热特点看,普通感冒起病缓慢,体温多为低热,发热持续时间短,通常1-2天可缓解;甲流则呈闪电式发病,往往在几小时内突然高热,体温迅速攀升至39-40℃,且发热持续时间长,常伴随寒战、肌肉酸痛,部分患者高热可持续3-5天,服用普通退烧药后效果有限,体温易反复。
2.在呼吸道与全身症状方面,普通感冒以局部症状为主,患者多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多为轻微干咳或少量白痰,全身症状轻微,很少出现乏力、头痛;甲流则以全身症状为突出表现,除咳嗽外,患者常出现明显的全身乏力、四肢酸痛、头痛、食欲减退,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行走,部分患者还会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在普通感冒中较为罕见。
3.从病程与恢复速度对比,普通感冒病程短,一般5-7天可自行痊愈,恢复后无明显后遗症。甲流病程较长,通常需要7-10天才能恢复,部分患者即使退热后,仍会持续出现乏力、咳嗽等症状,且恢复期间免疫力较弱,易引发其他并发症。。
甲流并非小感冒,高危人群需警惕
很多人认为甲流与普通感冒一样,扛一扛就能过去,但实际上甲流的传染性更强、致病力更高,尤其是对于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可能引发严重健康风险。
甲流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易造成暴发流行。普通感冒传染性较弱,多为散发病例,很少引起大规模传播。
从并发症风险来看,普通感冒极少引发严重并发症,仅少数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支气管炎。而甲流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甲流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科学应对甲流,做好预防与治疗
面对甲流,既不必恐慌,也不能轻视,科学做好预防与治疗,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和危害。
在预防措施方面,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建议每年9-11月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高危人群,可显著降低感染甲流的概率,即使感染,也能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日常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少去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可降低感染风险。
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先通过症状特点初步判断,若发热迅速、体温较高,伴随明显肌肉酸痛、乏力,且近期接触过甲流患者或去过人群密集场所,应警惕甲流的可能,及时到医院进行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明确诊断。
确诊甲流后,应遵医嘱进行治疗。甲流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常用药物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这类药物最好在发病48小时内服用,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若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发热时可适当用退烧药缓解,但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严重呕吐、腹泻等症状,或高危人群感染后出现明显不适,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发展为重症。
结论
甲流虽易与普通感冒混淆,但只要掌握科学区分方法,做好预防与及时治疗,就能有效抵御其威胁。春季是甲流高发季,牢记“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